長春,一個年輕的城市,到現(xiàn)在也不過200年左右的歷史,而我來長春工作不過五年,想以自己的角度拍一下長春在沙俄時期、偽滿時期以及建國初期的老建筑,由于本人不懂歷史也初來匝道,本文里多數(shù)內容都源自著作或者網絡,希望理解。由于長春實在太年輕了,因此不敢稱古建筑。從哪里開始說呢?傳統(tǒng)來看介紹長春的建筑都是從偽滿八大部、或者第幾廳舍或者從偽滿皇宮開始說,我偏不,我要從離我家最近的沙俄兵營說起。。。。。。
位于現(xiàn)長春寬城區(qū)鐵北凱旋路與一心街交匯的三角地以東,現(xiàn)長盛小學一帶,離我家直線距離不過三百多米,1902年左右陸續(xù)修建。當初,這里也分北大營和南大營,這里屬南大營部分,有兵營、將校營等建筑。目前,僅有將校營部分老建筑殘留。
百度地圖上的沙俄兵營舊址
先說說歷史吧, 沙俄1898年取得中東鐵路的修建權后,起初并沒有多少軍隊跟隨。1900年爆發(fā)“義和團運動”,沙俄在“保護俄國中東鐵路僑民及財產”的名義下出兵東北,駐扎在鐵路沿線的主要站點,長春自然不例外。當時,鐵北二道溝的沙俄附屬地尚未建成規(guī)模,俄軍的主要駐扎地位于長春老城西門外一帶,就是現(xiàn)在平陽街和樹勛街一帶,當初駐長的兵員主要是彪悍的哥薩克兵。當時的西門外,是俄國人的聚集地,最初的沙俄領事館也在這里,后來才在長通路修建了新的沙俄領事館,而其后的中俄合資的華俄道勝銀行也建于西門內(現(xiàn)西三道街西端,現(xiàn)二人轉劇場南邊,這家銀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修建中東鐵路及支線)。
隨著二道溝沙俄中東鐵路附屬地的建設完善,兵營成為不可或缺的建筑之一。就在前文介紹過的寬城子車站和鐵路俱樂部的東南方向的附近處,建設了士兵大營和軍官使用的將校營。1904年日俄戰(zhàn)爭中,長春并沒有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結束后,長春是雙方勢力的重要分界點,按協(xié)議,各自的大部隊陸續(xù)撤離后都留下一部分的鐵路守備隊,日本人主要住宅在孟家屯車站附近,而俄國人集中于二道溝寬城子站附近。戰(zhàn)爭后,雙方的軍隊堂而皇之地駐扎在中國的土地上。沙俄的大部隊撤離后,一部分營房用來開辦了學校。在現(xiàn)在長盛小學處的老兵營,就被改建成“沙俄鐵路子弟小學”。 到了1924年中蘇簽訂協(xié)議中東鐵路共管協(xié)議,沙俄附屬地的行政權力被中國收回,沙俄的這所小學也變成“東省特別區(qū)立第十二小學”。隨后,這里的兵營都被中國軍隊接管。
長勝小學,位于一匡街上,大家注意看中間墻上的畫
學校正門正對著的就是兵營了,兵營的北墻上有一高約 3.3米、長約2.9米的壁畫,主體為中國地圖。這幅畫在沙俄兵營的壁畫上,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愛國者曾經吶喊過的聲音:“還我河山! 長盛小學馬麗娟校長講述了這幅愛國壁畫的來歷,東省第一學區(qū)第十二小學建立后,1929年,該校愛國校長宋覺民被軍閥殺害后,該校美術老師蘇少權難抑悲憤,揮筆繪制了“還我河山”的大型壁畫。壁畫主體為中國當時的政區(qū)全圖,周邊用黑色標明帝國主義侵占的中國領土:英占香港、葡占澳門、沙俄占烏蘇里江以東、日占臺灣、澎湖……他用壁畫喊出了所有國人的心聲。
放大
再放大,顯示了長盛小學于1985和2019年的兩次修復
這是在學校柵欄外拍的兵營側面
側面拍
在長盛小學的東側,就是將校營了。歷史上說, 1931年9月19日凌晨五點,就在奉天的北大營發(fā)生震驚中外的“九一八”后的六個多小時后。駐扎在滿鐵附屬地內的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向駐扎在這里兵營內的東北軍發(fā)起偷襲。當初攻擊這里的日軍是鐵路守備隊第四聯(lián)隊的三個中隊(450人左右),而守備的中國軍隊是東北軍23旅663團的一個營(600人左右)。日軍的偷襲戰(zhàn)術被東北軍發(fā)現(xiàn),據(jù)說東北軍營長傅冠軍就是在問答口令過程中被日軍槍擊重傷而亡(傳說有很多版本,此說為其中之一,網上有關于這次戰(zhàn)斗的介紹,在此就不多羅嗦了)。隨即雙方進入激烈交戰(zhàn),因為沙俄建造的的軍營十分牢固且周圍地形空曠,日軍攻擊了三個多小時后,仍然不能進入。直至上午十點多鐘,日軍調來三門山炮,才得以攻陷整個兵營。
這是被日本山炮擊中的兵營屋頂,網圖
現(xiàn)在的樣子,有的還有人居住
周邊都是居民樓
破敗的將校營 這場戰(zhàn)斗,成為九一八事變中中國軍人打響主動還擊的第一仗。戰(zhàn)后,在現(xiàn)一心街和長盛街交匯處的東南角,日本關東軍建了一個“寬城子戰(zhàn)跡紀念碑”,用于紀念九一八事變中的陣亡人員。
被日軍殺害的東北軍將士(網圖)
被日軍殺害的東北軍將士(網圖)
這是戰(zhàn)后在兵營南部修建的“寬城子戰(zhàn)跡紀念碑”,圖中后邊就是整齊的兵營建筑,現(xiàn)在早就沒有了(網圖)
在拍這組照片的時候,周邊路過的小區(qū)居民都向我投來了異樣法人目光,有一個五六十歲的大姐還問了句“你是城管吧,又來拍來了?”把我搞得莫名其妙,之后我接著拍了有半個小時,終于在一棟將校營前前找到了答案。原來,在將校營廢棄之后,有人依附著兵營房建造了房子,這些年過去了,一直沒有房產證,而當?shù)赜职阉鼈儺敵闪诉`建。然而按照建造者后人的說法:七八十年前的房子,有違建一說嗎?這分明是歷史遺留問題!??!
回家后在網上搜索果然有這樣一個報導: 吉林日報6月3日訊(記者張和力):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一直歸鐵路部門管轄等歷史原因,長春市寬城區(qū)一匡街與一心街交會處東南側的“沙俄將校營”,現(xiàn)存8棟350米長歷史建筑,長期湮沒在224戶1萬余平方米的連片違法建筑中。近日,隨著172處違建被依法拆除,這一歷史文化街區(qū)的應有風貌得以重現(xiàn)。據(jù)寬城區(qū)群英街道辦事處主任候立軍介紹,目前正對剩余的52戶違建進行情況核對,并將陸續(xù)拆除。
將校營邊上所謂的違建
征得兩位當事人的同意,我拍下了這張照片,左邊的這位老人是身后“違建”的主人,能清楚的看到“違建”是依附著將校營修建的。右邊的老人也是“違建”受害者,他跟我說:你聽說過七八十年前的違建嗎?
違建處處存在,我希望在保留這些遺址的時候,也關注一下這些住“違建”的人最東邊的將校營,離地鐵一匡街站不足百米,每天坐地鐵經過的行人匆匆而過,又有幾個人知道就在離他們幾十米遠的地方有著當年屈辱的歷史遺跡。。。
就在長盛小學的對過,沿著一心街往里走不到100米,路的右面你可以看到灰磚砌成的二層老建筑,那就是中共在長春的第一個通訊站
中共1924年在長春建立的第一個通訊站舊址(原吉黑郵務管理局二道溝分局),2002年被長春市人民列為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對其進行修復。
一心街338號
沙俄寬城子鐵路俱樂部,位于長春鐵北凱旋路機車廠南(原機車廠職工醫(yī)院,現(xiàn)省醫(yī)院凱旋分院),建于1903年。當年,沙俄在此地圍繞寬城子火車站,打造了一個俄式小鎮(zhèn)。在當年建設的諸多建筑中,此建筑是目前存留并保護最為完好的唯一一棟。
網圖 九一八事變后,這里被日軍迅速占領,這棟建筑也隨即成為從屬關東軍統(tǒng)一指揮的“日本鐵路獨立守備隊”的臨時辦公樓,此后的日本軍隊長期駐扎于這一帶。當時長春一南一北,南有南嶺大營、北有寬城子大營,號稱“長春南北的守衛(wèi)者”。1932年“滿洲國”設立后,原為中蘇共管中東鐵路,因為日本的占領,中國方面的管理權自然被“滿洲國”接收。1935年,蘇聯(lián)將中東鐵路的蘇方權益全部轉讓給了“滿洲國”。1936年,寬城子車站被撤銷,這棟建筑最初的功能自然也不存在了。而那時這棟三十多年的老建筑,與城區(qū)內諸多新建的建筑比,除了那一點異國風情外,已經沒有任何優(yōu)勢可言了。
網圖 1958年,這一帶被劃歸“鐵道春機車廠”所有,這里變成了機車廠的職工醫(yī)院。進入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后,這座已經將近百年的老建筑,已經堪堪老矣!加上解放后有住的地方就不錯了,哪來對老建筑的保護意識,多年的維護欠賬更加重了建筑的老化。好在當初機車廠的效益和實力在長春也是數(shù)得著得,多年來為此建筑的維修付出了諸多努力。幾年之前,已經過了百歲的老建筑問題越來越嚴重,地基下陷、墻體開裂,而改制中的機車廠也逐步喪失的維修的實力和熱情。
這是本次維修前的建筑原貌,跟以往最大的區(qū)別是沒了高大的屋頂,顯得小氣了許多!(網圖) 好在現(xiàn)在對歷史老建筑的保護意識已經大大提高了,在企業(yè)剝離“辦社會功能”的背景下,這個存在了很多年的“機車廠職工醫(yī)院”目前已經被吉林省醫(yī)院兼并整合,變成了“省醫(yī)院寬城分院”。此后,由省醫(yī)院對此建筑按“恢復原貌、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全面修復,2011年4月修復完工。盡管修復后樓體的黃色有些艷麗,有點“修舊如新”了,但整體保護工程還是比較到位的,不光是外表,其內部的浮雕裝飾、鐵藝欄桿;樓臺窗腳、老式電梯,甚至配上的歐式油畫,還真的讓這個百歲以上的這個“老人”聊發(fā)了一頓“少年狂”。 來源
以下是我拍的
長春火車站始建于1907年,它的前身是滿鐵長春火車站??伤⒉皇情L春最早的火車站。
日本東本愿寺新京下院,曾作為長春市第二實驗中學閱覽室,現(xiàn)已閑置,位于北安路與人民大街交匯西北角 。
1937年,這座東本愿寺就在長春建設完成,長春東本愿寺“滿洲”別院舊址,是日本京都東本愿寺的下院,信奉佛教凈土真宗。舊址由“偽滿洲國”總務廳設計,日本公司施工,1936年5月動工,1937年竣工,造價21萬元。
正面觀
大殿 東本愿寺最初在東北的落腳點,就設在他們自認為是“自己地盤”的關東州,上世紀的前十年,東西本愿寺先后在旅順和大連修建了本愿寺。1932年,偽滿洲國成立后,作為“首都新京”,當然要建相應的寺廟。
配殿 作為日本侵華時期建設的宗教建筑,東本愿寺有著重要的文物價值,1985年被定為長春市文物保護單位
日偽時期栽種的日本落葉松
大殿后面
自2014年上半年以來,一家房地產公司欲在遺跡舊址建售樓處,破壞遺跡的行為受到長春市民的強烈反對,后違章建筑開始拆除。
網圖
就在東本愿寺的東南角,人民大街西側,有一棟停雄偉古樸的建筑,他就是康德會館,是“新京”商官街上規(guī)模最大的會館,是曾經日本各大財團及會社提供的商用建筑。
康德會館樓體外立面簡潔,底部外墻用大塊的蘑菇石砌成,頗顯厚重;拱券式門罩上方及樓頂?shù)呐畠簤b飾成垛口的樣式,呈現(xiàn)出帶有防御功能的城堡式意象。樓頂上方設有高大的方形雙層塔樓,四座小塔簇擁著高大的主塔,四角攢尖頂上覆銅瓦,具有“滿洲式建筑”的特色。
網圖
樓頂上方設有高大的方形雙層塔樓,四座小塔簇擁著高大的主塔,清晰可見(網圖)
康德會館1933年11月開始建設,分兩期建成。一期1935年7月27日完成;二期1935年9月后建成“圈樓”結構,1936年12月31日竣工。此樓是“滿洲國”成立后,各種財團、會社和各類機構租用的辦公場所,由會館管理方提供膳宿、清潔、交通、郵電等配套服務,相當于現(xiàn)在的辦公大廈。
解放后,康德會館一直被用作長春市, 2006年,長春市南遷后,市辦公舊址最開始由東方投資集團接手進行改造,當時稱如果進展順利,2008年5月竣工,但在2008年左右高力集團重組東方集團下的長春東方聯(lián)合實業(yè)公司,同時也接過了市舊址改造工程,計劃將其打造成高檔的商業(yè)性場所,但一直沒有相關的動作。2012年,高力集團相關人員表示,該項目命名為“高力華茂中心”,并計劃2015年底投入使用。如今,這個項目的名稱已經變成長春財金中心,工程工期也變成了2015年7月開工,2018年竣工。
建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在1985年,原建筑被加建二層,總層高變成了6層。
滿洲銀行總行建筑位于今長春市人民廣場西北,鋼架混凝土框架結構,地上4層,地下2層,由日本西村好時設計所設計,大林組施工,造型為帶有多利安柱廊的古典主義建筑。工程于1934年4月22日動工,1938年8月6日主體落成。耗用鋼材5千噸,費用大大超過最初600萬滿洲國圓的預算,是新京工期最長、耗資最大的建筑工程。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的密謀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日本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tǒng)治。
“九一八”事變的影響迅速擴大,日本關東軍占領的長春城一片肅殺。吉林永衡官銀號大門緊閉,日本關東軍荷槍實彈,重兵把守。銀行金庫的門口貼上了封條,上面赫然寫著“日本軍占領,犯者殺無赦”。
與此同時,關東軍也對長春城內的其他金融機構進行了搶占和洗劫。通過摸底調查,對這些銀行重新開業(yè)附加了十分苛刻的條件。例如,不對外發(fā)放新款;原有放款,無論是否到期,原則上一律盡量收回;對于一般商民的存款不限制支付,但是對以前的官署存款及軍政高官的私人存款則不準提取。歸納起來就是:只準進,不準出。
而當時的偽滿首任總務廳長官駒井德三正在忙著與關東軍統(tǒng)治部財務課課長十五嵐保司秘密策劃著一場巨大的陰謀:十五嵐保司向統(tǒng)治部財務課上交了如下提案:“新設滿洲銀行,由其接受舊券發(fā)行的一切資產負債,這既易做到也易見實效?!?/p>
成立偽滿洲銀行,對侵略者來說,這是一場至關重要的“貨幣戰(zhàn)爭”。
“亞洲之冠”的誕生
1932年3月15日,一次特殊的會議在長春城被服廠內召開,這就是偽滿洲銀行的創(chuàng)辦大會。3個月后,“滿洲銀行法”等一批相關法規(guī),經由偽滿國務院會議通過并正式公布。
一切準備就緒,但關于銀行總裁人選卻遲遲未定。經過認真思慮,日本關東軍和駒井德三最終都將目光投向了一個叫榮厚的滿族人。他是溥儀的遠支姻親,北洋時期歷任奉天省內務司司長、遼沈道道尹等職。隨后,榮厚接到正式任命,成為偽滿洲銀行首任總裁。
但是,在偽滿洲銀行,榮厚只是日本人的一個擺設,根本無法掌握實權。一時間,副總裁一職成為諸方勢力爭奪的焦點。為避免出現(xiàn)僵局,日本關東軍最終決定,由臺灣銀行理事長山成喬六擔任偽滿洲銀行副總裁。這位“空降”的副總裁成了偽滿洲銀行實權掌控者。
1932年6月15日,偽滿洲對銀行的主要頭目作出任命,偽滿洲銀行也在這一天正式宣告成立。
1932年7月1日午后,偽滿洲銀行舉行了隆重的開業(yè)典禮。偽滿洲元首執(zhí)政溥儀、國務總理鄭孝胥、國務院總務長官駒井德三以及其他偽滿洲國軍政要人悉數(shù)前來祝賀。偽滿洲銀行總行、支行共128個單位也在這一天正式開業(yè)。
為在最短時間開業(yè),盡快對中國東北地區(qū)的金融活動實行全面掌控,偽滿洲銀行總行最初就設在了位于長春大馬路上的吉林永衡官銀號長春分號。不論是在內部設施還是外部功能設計方面,這棟建筑都始終難以滿足滿洲銀行的業(yè)務發(fā)展需要。于是,在偽滿洲國國都新京的建設規(guī)劃《大新京都市計劃》中,“滿洲銀行”被列為第一期重點項目,日本人對這座大樓給予了非同尋常的高標準、嚴要求。
1934年4月23日,偽滿洲銀行在大同廣場,也就是今天的人民廣場正式掘土動工。
偽滿時期,為掩蓋偽滿洲國實為傀儡國家的實質,《大新京都市計劃》內的許多建筑都在“五族協(xié)和”精神指導下,形成了一種多元素雜糅的特殊建筑風格。然而,與之同時期的偽滿銀行大樓既沒有中式的琉璃瓦,也不同于日本的帝冠式建筑,而是將希臘古典風格和現(xiàn)代造型相結合進行設計。這得益于它的設計師——西村好時。作為日本著名的設計師,他曾多次負責日本銀行的建筑設計,并長期擔任日本第一銀行建筑課長。因此,他成為偽滿洲銀行大樓建筑設計的不二人選。
建成后的偽滿洲銀行大樓總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高度為21.5米,塔頂最高部為27.5米。建筑外墻采用了東北產花崗巖貼面,端莊大氣。整棟建筑最明顯的標志則是大型古希臘式石柱的運用。大樓的門柱是以10根3層樓高、帶棱和凹槽的花崗巖雕成,直徑達2米。挺直的柱身從臺基上拔地而起,賦予了這座建筑雄偉的身姿。
銀行大樓地上4層,地下2層,建筑內設有采光天井。營業(yè)大廳的墻壁、兩側的28根石柱以及地面都采用天然的大理石裝飾、鋪設。附設的咨詢臺、休息座椅、填寫臺的造型設計都是采用古希臘風格,用大理石雕刻而成,風格莊重而奢華。置身其中,猶如身處一家歷史悠久的銀行,不會對其殖民掠奪的本質產生絲毫聯(lián)想。
從1934年開工,到1938年建成,這座銀行大樓的工程總作業(yè)人數(shù)超過55萬人次,是同時期建設時間最長、用工人數(shù)最多、造價最昂貴的建筑。
按照日本關東軍的設計要求,偽滿洲銀行大樓的建筑主體要能承受重火力的攻擊和轟炸。因此,施工方采用了一種比普通鋼筋混凝土結構澆筑更穩(wěn)定的方式。銀行大樓地上4層,每層樓的地面全部用20毫米粗的鋼筋一根挨一根拉制,鋼筋用量5000多噸,約占偽滿全國當時建筑工程用量的一半。大樓的外墻面使用東北產的花崗巖貼面,使這座大樓更加堅固。由于整棟大樓耐火防震,對空襲有特殊的防御能力,在當時號稱“亞洲第一堅固”建筑。
在銀行大樓的地下部分,建有6座金庫及保管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金庫的庫門都是在美國專門定做的,采用了特殊的合金鋼材質,最輕的15噸,最重的則達25噸。為了加強“安保措施”,金庫周圍還有4塊巨型反光鏡,不論人們站在什么位置或角度,外面都可以看到。
毫無疑問,西村好時的設計取得了極大成功。雖然經過了80多年的歷史變遷,大樓內部的房間、裝飾也幾經更改,但銀行大廳還基本保留著原貌,仍在作為金融機構開辦業(yè)務,它曾經的奢華與忙碌也歷歷在目。
瘋狂的“掘金機器”
“九一八”事變以前,地處東北腹地的長春在中日俄3方勢力的爭奪中,成為貨幣制度最混亂的地方。除了國內銀行、地方銀行和個體私鈔,俄國的盧布和日本的金票也在沙俄的附屬地和滿鐵的附屬地內流通。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三省全面淪陷。對于日本人而言,這種貨幣混亂的形式顯然非常不利于貿易交流和金融統(tǒng)治。于是,一場精心謀劃的貨幣改革就此拉開帷幕:他們決定迅速組建偽滿洲銀行,以銀行控制貨幣發(fā)行權,再以新幣清理舊幣,最終實現(xiàn)幣制統(tǒng)一,以達到控制東北金融命脈的目的。
1932年,偽滿洲銀行正式成立之后發(fā)行了第一套新式紙幣,也是收藏界習慣稱呼的“五色旗”。此后十幾年間,偽滿洲銀行又發(fā)行了4套新式貨幣。
同年,偽滿洲銀行開始“清理舊幣”的工作,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新幣與舊幣的兌換率。按照日本人擬定的兌換比率,“奉天洋票”“吉洋小票”各50元和“銅元票”60元能分別兌換1元偽滿新幣;吉林永衡官銀號的官帖甚至要500吊才能兌換1元偽幣,黑龍江省官銀號的官帖達到要1680吊才可以兌換1元偽幣。
對此,當時的偽滿洲銀行總裁榮厚認為,如果原有舊幣的兌換率定得太低,不利于舊幣清理工作,并與當時的偽滿國務院總務長起了爭執(zhí)。最后,駒井德三強硬表態(tài):“這個兌換比率無不合理之處,必須斷然照此執(zhí)行?!睒s厚此時才恍然驚醒:自己雖為總裁,卻并無實際權力。
除了兌換率不合理,老百姓對新幣還有一個不滿意的地方,就是偽滿洲銀行所發(fā)行的紙幣紙質較差,大家更加不愿意去兌換新幣。為盡快回收舊幣,日本人絞盡腦汁,最終副總裁山成喬六想到了這樣的方法:在銀行旁邊開設一家日用品店,專門從日本進口日用品,以低價賣出,并規(guī)定凡購買者須以新國幣才能購買。想要購買日本進口用品的人,只好先到銀行換紙質較差的新幣,再去購買日用品。以此方法,日本人回收了一些紙幣。
很快,偽滿洲國的新幣成為當時東北最主要的流通貨幣。偽滿洲銀行也“一家獨大”,依靠“國家銀行”的地位,既制定相關的金融政策法規(guī),又擔任法規(guī)的實施推行者,斂財掘金的功能日益強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的軍費開支急劇增加。為配合所謂的“圣戰(zhàn)”,偽滿洲國在日本內閣的授意下,于1942年頒布了“國民儲蓄會法”,并宣稱“大東亞戰(zhàn)爭愈益接近決戰(zhàn)階段,需要有效地供應大量的資金……應利用一切機會,使各種的浮動購買力轉為儲蓄”。
就這樣,儲蓄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國民義務。所有的機關、學校、企業(yè)、團體等都組建了集體儲蓄會,接受攤派任務。1943年,偽滿洲銀行開展了農村儲蓄,要求農民在出售農副產品時向合作社強制繳納15%的儲蓄金;1944年,偽滿洲國發(fā)行了“必勝儲蓄票”,百姓只能用于購買保險、債券或儲蓄,而且在規(guī)定時間內都不可以兌取,不能買賣流通。
從衣、食、住、行,到娛樂、買賣,從城市到鄉(xiāng)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納入了儲蓄項目。1939年到1945年的短短6年間,偽滿洲國的國民儲蓄目標額從5億元猛增到60億元,這種吸納儲蓄的舉動可謂瘋狂至極。
從1944年起,日本開始赤裸裸地從偽滿洲國籌措軍費,僅僅一年左右時間,日本人在偽滿洲銀行籌措的軍費就達到34億元。當偽滿洲銀行隨著偽滿洲國土崩瓦解后,人們在當時的銀行檔案中看到一個個令人震驚的數(shù)字:到日本戰(zhàn)敗投降時,偽滿洲銀行已經向日本獻出白金117公斤、金剛石3726個、偽滿洲鑄幣5700余萬元,在日債權95.4億元。
然而,這些數(shù)字也不過是這臺瘋狂撈金機器的冰山一角。
歷史的見證者
1946年1月22日,長春大房身機場迎來一位特殊客人——南京國民總統(tǒng)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
在機場,蘇軍為宋美齡舉行了簡單而熱烈的歡迎儀式。這位國民第一夫人身穿褐色海龍皮大衣,頭戴紫貂皮帽,面帶微笑,看上去雍容華貴,淡定從容。事實上,宋美齡此行的目的并不簡單。
1944年8月,蘇軍從4個方向向盤踞在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fā)起猛攻,幾個回合下來,日軍便宣布投降。長春光復,并由蘇聯(lián)紅軍正式接管。但根據(jù)《蘇軍從滿洲撤退計劃書》規(guī)定,蘇軍將于1945年12月3日從中國東北撤退回國。
一旦蘇軍撤退,東北必定會成為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為了爭取到的時間,蔣介石精心導演了這場“夫人外交”。
在長春,宋美齡被安排在了昔日的偽滿洲銀行大樓,這座號稱“亞洲第一堅固”的建筑此時已經去掉“滿洲”二字,被重新命名為“銀行”。
1946年1月23日,也就是宋美齡抵達長春后的第二天,銀行大樓的4樓宴會廳內觥籌交錯、熱鬧非凡。這里正在舉行一場盛大的宴會,召集者正是宋美齡,宴請對象則是蘇軍總部的高級將領。
這次宴會是宋美齡長春之行的重頭戲。席間,宋美齡代表蔣介石向蘇軍表示了感謝和慰問。在整場宴會中,宋美齡風度優(yōu)雅,儀態(tài)大方,雖然有求于蘇軍,但依然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蔣介石的這次“夫人外交”發(fā)揮了效力,蘇軍撤軍的時間最終為1946年4月14日,而國民黨在當天正式從蘇軍手中接管了這座城市。
然而局勢很快就發(fā)生了變化。在蘇聯(lián)撤離長春的當天下午,中共東北民主聯(lián)軍的13個團就在東北聯(lián)軍副總司令、吉遼軍區(qū)司令周保中的指揮下,向長春發(fā)動了進攻,并迅速占據(jù)優(yōu)勢。這就是“四一四”戰(zhàn)役。
1946年的長春,成為國共雙方爭奪的焦點。經過數(shù)天的激戰(zhàn),國民黨殘余部隊已無力招架,決定退入原來偽滿洲銀行大樓內。因為這棟建筑異常堅固,易守難攻。國民黨守軍將這里作為最后負隅頑抗的總指揮部。這座銀行大樓也因此見證了第一次解放長春的歷史時刻。
4月18日,東北民主聯(lián)軍包圍了銀行大樓。雙方短兵相接,激戰(zhàn)30分鐘,東北民主聯(lián)軍大獲全勝。晚上7點,銀行大樓被攻破,整個攻城戰(zhàn)斗結束。
然而,就在長春解放的半個月后,國民黨正規(guī)部隊便抵達東北,并向長春大舉進攻。歷史上長春的第一次解放只持續(xù)了短短一個月。此后,這座城市一直被國民黨勢力占據(jù)到1948年。
1948年9月,在長春被圍困4個月后,國民黨守軍的處境已經非常艱難。此時,他們再一次選擇了原偽滿洲銀行作為指揮部。原因在于這是一座異常堅固的建筑物,全部外墻均用花崗巖砌成,厚度在一米以上。室內可儲存大量彈藥、糧草、淡水,還能自行發(fā)電。當時,大樓的3層是司令的臥室,4層是會議室,指揮部則在地下室。
駐守在長春城內的兩支軍隊——王牌軍(新七軍)和雜牌軍(第六十軍)之間也存在很大的矛盾。當時,新七軍的日子還好過些,第六十軍的處境卻非常困難。自從長春被圍困以后,六十軍官兵先是吃豆餅摻高粱米,后來高粱米吃光了,只好去酒坊挖陳年酒糟吃。
10月17日,國民黨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毅然起義投誠。當時人民廣場東側已經被曾澤生的第六十軍占領,銀行廣場的大樓里,每層窗戶都堆著沙袋,從里面伸出黑洞洞的槍口。此時,已成孤家寡人的鄭洞國還在銀行大樓內做著最后的抵抗。
10月21日凌晨,時任國民黨駐守長春的最高軍事長官鄭洞國,躺在銀行3層臥室床上,輾轉反側,萬念俱灰?;杌璩脸林?,天已經亮了。鄭洞國的參謀長楊友梅喊道:“事情已到最后關頭,請您快下樓去主持大計!”
來到一樓大廳,鄭洞國才發(fā)現(xiàn),這里已經布滿解放軍,面對木已成舟的事實,他最終無奈投降。
當時,銀行大樓外,東升的太陽已經照亮了這座久經風雨的建筑和它所在的城市。銀行大樓再次成為了長春解放的見證者。
歲月如歌,斗轉星移。經歷了3年解放戰(zhàn)爭,長春也迎來了久違的和平,銀行大樓也終于回到了人民的懷抱。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在此辦公,開始了為人民服務的新征程,在新時代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如今,銀行門前的石碑默默地記錄著它曾經的身份:偽滿洲銀行。風雨如磐,大樓封存著鮮為人知的往事。它矗立在歷史洪流中,正向人們講述著一段無言的塵封歷史……來源
提起關東軍司令部,我們要分三個地方說起,旅順、沈陽、長春。
1905年,日本通過《樸斯茅斯條約》從沙俄手中攫取了對中國旅大地區(qū)的控制權之后,隨即設立“關東州”及軍政合一的殖民機構“關東總督府”,并開始長期留駐日本軍隊。1919年4月13日,日本關東軍正式成立。 日本關東軍成立之初,作為指揮首腦機構的司令部曾設置在旅順。
現(xiàn)在的旅順的 司令部是旅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其為近代俄羅斯風格,與旅順博物館、中蘇友誼塔和蛇博物館等景點毗鄰,位于太陽溝萬樂街10號。其主樓1903年建成,是一座歷經百年滄桑的歐式,1906年該樓為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從1919年4月12號改為司令部,至1931年9月18號,先后有9任司令官在此樓策劃、實施侵略陰謀。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就是在這里密謀策劃的。
旅順關東軍司令部(網圖)
九一八事變第二天凌晨3點,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全體人員就乘坐“滿鐵”早已準備好的專列向沈陽駛去。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暫設于沈陽的1年零3個月時間里,日本侵略者完成了對東北三省大部分地區(qū)的武力侵占和策劃成立偽滿洲國的陰謀。
沈陽“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位于沈陽市和平區(qū)中山路101號甲,中山廣場東邊北四馬路和中山路交叉處東口,現(xiàn)為沈陽市總工會用房。1996年7月17日,由沈陽市人民公布,沈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立為:沈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又晉升為遼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沈陽關東軍司令部舊址(網圖)
偽滿洲國成立之后,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即著手準備遷入偽滿洲國的“國都”——新京(今長春),以便更好地控制這個傀儡政權。1932年冬天,擁有龐大人員和機構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遷入長春。來到長春之后,日本關東軍司令要面對的一個棘手問題便是辦公用房的緊缺,原本長春城內屈指可數(shù)的建筑,早已經在年初被東拼西湊成立的各種偽滿機構搶先占用。無奈之下,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只能化整為零,分散在各處辦公。司令部主要機構擠進了火車站站前廣場旁邊的“滿鐵”長春地方事務所,特務部則搬進了南滿鐵路守備隊的營房,就連偽滿“太上皇”、日本關東軍司令官也只能暫居價格昂貴的長春“滿鐵”大和旅館之中。
早在1932年年初,由日本關東軍主持的偽滿“國都”第一期規(guī)劃建設即已開始,其中對各個日偽機構的辦公樓選址做了初步的規(guī)劃。其中,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辦公樓選址在當時的新發(fā)屯,它背靠“滿鐵”經營了20多年的長春附屬地,對面則是正在規(guī)劃中、即將建設的“新市街”。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和隔街相望的關東局辦公樓一起組成了一扇“大門”,扼住了由“滿鐵”長春附屬地通往“新市街”的門戶。
建設中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網圖)
這棟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下一層、地上四層。該建筑的整體風格依然是東西文化結合的“興亞式”,但其“帝冠”的式樣,是按日本大阪城的閣樓式樣設計的“簡約版”,在建筑風格上是不折扣的日本化。整棟樓的結構布局均勻合理、莊嚴肅穆,而外部裝飾精巧豪華。據(jù)說當時有軍方人員要求,正門的門廳要有能夠停下幾臺車的寬度,經過最后的方案比較,確定了現(xiàn)在這個門廳的尺寸,而這個尺寸也成為后來長春諸多官廳建筑門廳尺寸標準。因為這是給日本人自己建造使用的建筑,所以跟其他屬于“滿洲國”的官廳建筑含混的“東方風格”,有著明顯區(qū)別。通過此建筑,日本人要表述的是自己純正的大和風格。
圖片標明“大使館”,大使就是關東軍司令,所以大使館跟著關東軍司令部到處走,當初東門掛的就是“大使館”的牌子,諸多的地圖上也只稱“大日本帝國大使館”,避而不談“關東軍司令部”(網圖)
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正門設計過程中,曾出現(xiàn)過一個小插曲,而這個插曲后來竟然影響到當時其他偽滿廳舍建筑正門的樣式設計。對于司令部辦公樓正門的設計,日本關東軍軍方提出了自己的要求:正門的寬度要足夠大,使其可以同時并行幾輛坦克。其實,提出這一要求的原因很簡單,是為了適應將來可能會發(fā)生巷戰(zhàn)的軍事需要。對于軍方的這一違背建筑入口常識性樣式的要求,偽滿國都建設局土木科長伊地知綱彥堅決反對。最后,在偽滿國都建設局、日本關東軍軍方和經理部三方激烈爭論之后,司令部正門的寬度最終確定為只可以通行一般車輛的正常寬度,并且與門前道路直接聯(lián)通。此外,經過三方爭論而決定的建筑正門寬度比例和樣式,也成為后來陸續(xù)修建的偽滿廳舍建筑正門樣式的參考標準。
竣工后的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是當時長春市內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建筑平面呈“卅”字型,地上三層,兩翼局部四層,中間塔樓五層,并設有半地下室一層,占地面積達到765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達到13424平方米,房間多達221間,最高點距地面31.5米,是當時長春所有建筑的制高點。由于工程過于龐大,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施工過程共分為基礎工程、主體工程和內部裝飾工程等三個工期進行。其中一期工程1932年8月動工、1933年8月竣工,二期工程1933年4月動工、同年8月竣工,三期工程1934年動工、同年8月竣工,三期工程累計用工人次達到30萬。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在工程建設方面的諸多紀錄直到1936年11月20日偽滿國務院辦公樓竣工之后才被打破。
網圖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建成之初,曾經在正門兩側同時懸掛4塊“大牌子”——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軍法會議、大日本帝國大使館和關東局。并非其他幾個機構無處安身,而是當時日本關東軍司令官一人身兼三職。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竣工不久,日本關東軍又在司令部辦公樓周邊的地下秘密修建了日后用于巷戰(zhàn)和防空的地下通道。地下通道從設計到建造都處于十分保密的狀態(tài),工程完全由工兵部隊獨立完成,沒有任何民間勞力介入。為了做到掩人耳目,地下通道挖掘出的數(shù)千平米土方都被裝入彈藥箱,在深夜由軍用卡車秘密運往東郊的凈月潭水庫施工現(xiàn)場。由于地下通道的入口設計十分隱蔽,在駐長蘇軍將辦公樓作為指揮部的8個月之中,竟未發(fā)現(xiàn)自己眼皮下的“秘密通道”。直到長春解放之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才使這兩條塵封許久的地下通道暴露在陽光之下。
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左側建筑) 及關東局(右側建筑) 舊貌(網圖)1945年8月11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的大院里騰起了濃濃的黑煙,這并非司令部辦公樓失火,而是日本侵略者在其末日即將來臨的時刻在大肆焚燒機密檔案以銷毀侵略罪證。8月15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全體人員撤出了這座盤踞11年之久的巢穴,臨行之時還不忘將大樓正中塔樓上的“菊花章”鑿下帶走。日本關東軍司令部撤離之后,這座建筑成了所謂的“假司令部”,只剩下負責聯(lián)系分散在各地的關東軍殘部向蘇軍投降這一個職能。1945年9月3日,前蘇聯(lián)遠東方面軍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抵達長春。兩天之后,華西列夫斯基下令解散日本關東軍司令部,盤踞中國東北地區(qū)長達26年之久的日本關東軍徹底煙消云散。不久,包括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在內的數(shù)十萬日本關東軍戰(zhàn)俘被押往前蘇聯(lián)西伯利亞,為自己曾經的侵略罪行付出了代價。
從1946年春夏之交,到1948年10月18日長春和平解放這段時間,國民黨新一軍、新七軍先后將軍事指揮機關設在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
長春解放后的一段時間里,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九航校在這座昔日的關東軍司令部辦公樓里面開始了新中國空軍的建設工作。
來源
網圖1955年,長春成為吉林省省會,吉林機關由江城吉林搬遷到了北國春城,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開始成為中共吉林的辦公駐地至今,下面這張照片是筆者于2019年11月16日下午拍攝,由于省 委門口不讓拍照這是在新發(fā)路和人民大街交匯西南角拍的。
由于省 委門口不讓拍照,這是在新發(fā)路和人民大街交匯西南角拍的。
后門拍攝
里面的松樹長大了,看不著了
吉林省衛(wèi)健委路口視角,不敢在正門對過拍。。。 日本關東局和憲兵司令部,位于新京大同大街與新發(fā)路交匯處東北角(今長春市寬城區(qū)人民大街與新發(fā)路交匯處東北角,新發(fā)路329號)。建筑始建于1932年,1933年7月竣工。建筑建成后,先是由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入?。ê筮w往一路之隔的關東軍司令部大樓)。1934年12月26日,日本在此設立關東局,在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的監(jiān)督下,由日本駐滿洲國特命全權大使(由關東局司令兼任駐滿大使)擔任總長掌理關東局事務。1935年4月,日本關東憲兵司令部也遷入此樓。
網圖,前面的建筑現(xiàn)在是省發(fā)改委,后院的是省 該建筑占地面積30881平方米,建筑面積12165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上三層,半地下一層。由關東廳土木課臼井健三設計,大林組施工。大樓整體造型簡潔,外墻用棕黃色瓷磚貼面,只在檐口處飾以水平線條,沒有其它繁瑣裝飾。
網圖,左邊的側門的圖在下面最后一張,那是我拍的 1945年8月光復后,這里被國軍新一軍接收使用。1948年解放后,被解放軍某部接收使用。1954年,吉林省從吉林市遷移長春后,此樓作為省的辦公樓一直使用到今。1984年4月,被長春市人民公布為長春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網圖,左邊遠處是關東軍司令部
網圖
建設中的的新京日本關東局和憲兵司令部,網圖
人民大街方向側門
偽滿興業(yè)銀行舊址,在民國的時候這里曾經是吉林的省,后省前往吉林市這里被留做省機關。省紅十字會、省農業(yè)農村廳,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等。始建于1937年,位于新發(fā)路與人民大街東南角
路口視角
放大
西南角衛(wèi)健委視角
“滿洲興業(yè)銀行”舊址,解放后為吉林省人民所屬部門辦公樓,人們稱為“八大廳”(網圖)
偽滿洲國國防會館是偽滿洲國國防婦人會總會所在地,位于今天團結路的東端,與人民大街交匯處,勝利公園的東南角。是一幢精美別致的小洋樓,因為它占據(jù)公園一角,又與當年關東軍司令部一墻之隔,很難不令人側目。
正面觀
國防會館舊址,建于1937年,建筑主體地上三層,地下一層設有防護室。建筑設計精巧細致,內部空間富有變化,以與外部公園環(huán)境協(xié)調。
所謂的“國防婦人會”是仿當時日本的同名組織建立的。偽滿洲國的國防婦人總會于1938年成立,是偽滿洲國最高的婦女群眾組織,會長為偽滿內閣總理張景惠的第七夫人徐芷卿。參加國防婦人會的多數(shù)是偽機關中的女職員、女教師,以及地主、資本家的家屬等。其宗旨是在婦女中宣傳日偽政權的各種方針政策,為日本侵略者服務。
這幢小樓在“滿洲國防婦人會”進駐之前,還曾經為關東軍司令部機關的警衛(wèi)和司令部直屬憲兵中隊所駐。
長春解放后的很長時間內,這幢小樓先后被解放軍長春電影發(fā)行放映站、吉林省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皇室假日莊園酒店,現(xiàn)為方舟美術館使用。
國防婦人會”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婦女組織,1932年3月18日在大阪成立,同年10月24日正式更名為“大日本國防婦女會”。這個組織作為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工具之一,將日本婦女卷入了戰(zhàn)時體制。說起這個組織的由來,還有一段凄涼而瘋狂的故事。
“九·一八”事變后,侵華日軍中一個叫井上清一的中尉回到了大阪,和他的未婚妻井上千代子結為連理。新婚的甜蜜、喜悅與中國東北戰(zhàn)場的烽火連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這個日本下層軍官產生了厭戰(zhàn)思想,在婚假的最后幾天里郁郁寡歡。丈夫的這些細微變化都被妻子井上千代子看在眼里。就在井上清一行將歸隊出征中國的前夜,井上千代子這個嬌小柔弱的女子卻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這天晚上,年僅21歲的井上千代子悄悄地用小刀切開了自己的喉管。據(jù)史料記載,“由于她不諳此舉,這個殘酷的舉動持續(xù)了很長時間,但她始終一聲不吭,直到黎明前才默默地死去,鮮血溢滿了榻榻米”。
井上千代子死了,可她的死卻得到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的贊揚。井上千代子留下的題為‘軍人妻子之鑒’的遺書,為日本軍國主義者創(chuàng)造了將婦女卷入戰(zhàn)時體制的契機。遺書大意是說,井上千代子以死言志,為了“大日本帝國圣戰(zhàn)”的勝利,為了激勵丈夫英勇征戰(zhàn),為了不拖累丈夫以絕其后顧之憂,她只有一死盡責了。
次日清晨,井上清一閱畢遺書,未掉一滴眼淚。他默默地收拾行裝,將妻子的后事托付給家人,頭也不回地走出了家門,在大阪港登上駛往中國的軍艦。
右后側悲劇發(fā)生后,日本媒體如蒼蠅見血般叮住不放,喋喋不休地加以渲染。一夜之間,井上千代子成為“發(fā)揚日本婦德的光輝典范”,媒體稱贊她為“昭和之烈女”,稱千代子之死使“出征將士的士氣大受鼓舞”,“所有皇國軍人為之感動”。還有兩家會社以驚人的速度,在極短的時間內拍攝出了電影《啊,井上中尉夫人》和《死亡的餞別》,在全國上映,還將影片空運到侵華戰(zhàn)爭前線,在軍地上映。
每名女性每人一針,在白色棉布條上繡出圖案,據(jù)說可以避彈(網圖)
44歲的大阪主婦安田夫人以此“御國之行為”為契機,發(fā)起組織“國防婦人會”,而這位發(fā)起人安田夫人就是井上清一和千代子的媒人。井上清一也因為妻子的“鼓勵”而成為中國戰(zhàn)場上最兇殘的日軍指揮官之一,指揮部下殘酷地虐殺中國人,淪為雙手沾滿中國人鮮血的劊子手。1932年9月,日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平頂山慘案”,其罪魁禍首就是時任遼寧撫順日軍守備隊指揮官的井上清一。
許多年輕女性響應號召去了滿洲嫁給滿蒙開拓團青年,圖為滿洲國防婦人會員參加大陸的”花嫁”(花嫁是新娘) 網圖
為了激發(fā)鼓舞士兵們的戰(zhàn)斗意志,婦女們在街頭積極收集縫制的“千人針”準備贈送給士兵(網圖)
許多年輕的日本女性受軍國主義思想的蠱惑,紛紛響應國家號召來到中國東北,嫁給“滿蒙開拓團”青年。日本婦女團體的活動也因此更加活躍,并急速發(fā)展起來?!皣缷D人會”的會員數(shù)急劇增加,一年后發(fā)展到十萬余人,兩年后發(fā)展到60萬人,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前達到458萬人,最后發(fā)展到接近1000萬人,成為一個規(guī)模極其龐大的婦女組織。
1944年婦女雜志的封面,展現(xiàn)了婦女勞動的現(xiàn)狀(網圖) 1934年,偽滿洲國仿照日本的“國防婦人會”,在偽新京(今長春)成立了“滿洲國國防婦人會”,會長是此后的偽滿國務總理大臣張景惠的妻子徐芷卿,副會長是偽滿總務廳總務長官星野植樹的妻子。各省都設有支部,支都由偽的妻子擔任,副支由偽省次長的妻子擔任。會員以各地已婚婦女為主,可是絕大多數(shù)中國婦女都不愿出頭參加,只有少數(shù)漢奸的妻子參加活動。長春當時只有40多人經常參加活動。這些漢奸的妻子們每個月都要到車站去迎送日本法西斯軍人的尸骨,慰問偽滿軍隊,每月8日還在街頭募集國防獻金。募集的方法是用廢布做成小花,對于小額獻金者都給一朵小花。二戰(zhàn)末期,日本的綜合實力不斷下降,偽滿洲國“國防婦人會”的漢奸太太們經常舉辦一些所謂慈善活動,資助日本打仗。最有影響的當屬1944年至1945年間的“飛機獻納”活動。這些太太們拿出自己的金銀首飾并號召大家捐款捐物為日本購買飛機。
婦女會員在進行射擊訓練(網圖) 盡管這些漢奸太太們費盡心機地幫助日本人,怎奈氣數(shù)已盡的日本軍國主義和軍隊最終只能“一命嗚呼”!“國防婦人會”的瘋狂表演也只是一場鬧劇罷了。遺留下的這座建筑,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歷史了。這座主體地上三層,地下一層設有防護室的建筑,設計精巧細致,內部空間富有變化,與左近的勝利公園環(huán)境十分協(xié)調。它是長春至今保留下來的偽滿老房子之一,希望它能夠發(fā)揮長春歷史見證的作用。
皇室假日莊園酒店(2010)網圖
皇室假日莊園酒店(2010)網圖
先說題目,歷史上的勝利公園不只西公園一個名字。
勝利公園的所在地,最早是當時的頭道溝地處滿鐵附屬地的邊界。其后,滿鐵以開發(fā)鐵路水源地為借口,又把頭道溝27.53公頃的土地竊為己有,規(guī)劃早期滿鐵公園的預留地。為保證日后順利施工,滿鐵將常年居住此地的頭道溝農民趙洛天用金錢收買后,將他一家趕了出去。1912年,滿鐵利用此地有豐富地下水資源,修建了兩座儲水大井,利用地下管道輸送到西廣場水塔,這是滿鐵早期在公司預留地開發(fā)的唯一的公共設施。
圖為偽滿時期老明信片中的勝利公園管理處建筑,原為此處土地所有者地主趙洛天的宅邸所在。今天仍然作為公園管理處使用。
1914年,滿鐵將附屬地這座公園建設計劃納入了工作日程,特聘請日本著名的園林設計師白澤保美來長春,實地考察了頭道溝。用半年的時間,白澤保美的滿鐵公園設計方案出籠,并獲通過。由于長江路附近有座東公園,在開園不久,滿鐵便把在自己附屬地里建的首座公園順理成章地改稱為“西公園”。
1919年至1924年,滿鐵為西公園注入了大量資金,根據(jù)日本人白澤保美的建園設計方案,堆山植樹、修路,修建長廊、四阿亭、潭月橋以及動物館舍,并在公園四周設置了帶有鐵刺的鐵絲網圍墻。到1925年,滿鐵的西公園粗具規(guī)模。
偽滿十分看重這個公園,曾多次在這里舉行大型活動,如慰天祭、“奉迎園游會”、“奉迎大運動會”以及溥儀參加的軍事大演習等等。
1934年,公園開始對外收費,成人門票2分錢(偽幣),小學生和兒童免費。
1938年11月3日,西公園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改名,與偽滿時期的大多數(shù)建筑一樣,被賦予了一個日本屬性濃厚的名字——兒玉公園。兒玉公園得名于日本陸軍大將兒玉源太郎。兒玉源太郎是侵華的罪魁之一,日俄戰(zhàn)爭的滿洲軍總參謀長,也是滿鐵的實際創(chuàng)立者之一。公園更名后,由兒玉源太郎的孫子在公園正門前立起一座兒玉源太郎的騎馬銅像。
這座銅像與園內“日俄海戰(zhàn)紀念碑”和“誠忠碑”的命運一樣,都在1945年畫上了句號。日本投降后,國民將“兒玉公園”改稱“中山公園”。
偽滿政權覆滅后,公園一度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tài)。重達千斤的兒玉騎馬銅像四腳朝天躺在草地中,湖水變綠發(fā)臭,雜草叢生,變成荒園。直到長春完全解放,中山公園總算熬過了艱難歲月,得以恢復和重建。
1949年,公園改名為勝利公園。已過而立之年的公園獲得了新生,建立了方華烈士紀念碑,修建了人民游泳池,完成恢復建設后正式對外開放。1954年,勝利公園的一只丹頂鶴跟隨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作為途徑印度時中國送給尼赫魯?shù)亩Y物。
100多年過去了,舊夢依稀,往事迷離,春風又綠湖畔柳。勝利公園早已成為人們休閑游賞的好去處,它不同于那些被歷史刻下印記的建筑,在公園管理人員的維護下與時俱進著。只有那些長青松柏,且聽風語,細細追憶。
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學校建于1949年8月1日,在日偽時期的“誠忠碑”舊址上修建的,但在文革期間被毀,現(xiàn)在的紀念碑是1980年8月1日重建的。,網圖http://blog.sina.com.cn/s/blog_bc9f8f830102we8b.html
在公園管理處門口,陳列著一些有趣的文物,其中一件是曾經的滿鐵界樁,這塊界樁橫斷面是正方形,頂端中心位置刻有十字作為界限標記。在界樁的一面,刻有英文字母組成的滿鐵標記,表示是由滿鐵設置的界樁。公園把這塊界樁連著下面的混凝土整個都挖了出來,放在管理處門口供人參觀。
曾經的管理處門前還有幾個石虎和石羊,是偽滿洲國時期在一處金國貴族墓葬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在只有界樁了,見上圖,本圖為網圖http://www.sohu.com/a/257988400_260616
這座立于1968年的毛主席雕像身高6.8米,加上基座,高度是11.2米,是勝利公園的一個標志
人民大街650號。
滿鐵圖書館的位置1907年,野心勃勃的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統(tǒng)治東北人民的思想,開始了對中國的文化侵略。于是在東北這片土地上,一座座圖書館相繼拔地而起。
1910年,日本在滿鐵室町小學校(今天津路小學)設立了滿鐵長春圖書閱覽場,這便是長春滿鐵圖書館的雛形。
現(xiàn)在的天津路小學
后來經過幾次遷址,長春滿鐵圖書館于1931年遷入了新址,也就是如今位于人民大街的那棟建筑。
滿鐵圖書館披著文化機構的外衣,本質上卻是帝國主義進行文化殖民的工具。正如關東廳所言:「投入巨資經營圖書館或學校,是對東三省文化侵略的一個方法,同時提高了日本人進行各種侵略所需要的能力?!?/p>
滿鐵圖書館的員工、日本人神田城太郎也在其回憶錄《追憶滿鐵圖書館》中寫道:「滿鐵圖書館,從會社的立場來看,從來都是主要服務于會社運營的參考圖書館,對外開放圖書館的意義是次要的?!?/p>
雖然同為向市民開放的圖書館,但滿鐵圖書館還兼具著為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收集官方檔案、軍事機密材料、地方文獻等資料的職能,長春滿鐵圖書館就是以收集東北地方文獻為主。
1932 年3 月,偽滿洲國成立,偽國都定在長春,并把長春改名為「新京」。同年11 月,滿鐵長春圖書館改為「滿鐵新京圖書館」。
1938 年5 月,滿鐵新京圖書館與新京市圖書館合并,組建了「新京特別市立圖書館」。其館藏圖書達到5.3萬冊,成為偽滿洲國內藏書3萬冊以上的五大館之一。
但是這樣豐厚的館藏,卻也是建立在侵略手段之上。滿鐵圖書館在東北經營了近40年,以購買、轉抄、沒收、巧取豪奪等手段廣收文獻,不斷擴充館藏,使館藏總數(shù)達到70余萬冊。
1948 年10 月,長春解放,長春市教育局接管了這座圖書館,并將其更名為「長春市立圖書館」。至此,這座圖書館才漸漸擺脫了文化殖民的陰霾,迎來全新的面貌。
這座圖書館又幾經更名,后來于2011年劃歸長春市圖書館使用。2019年,該建筑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重新進行了修復,成為了世界最大的「偽滿資料文獻主題館」。
經歷了八十多年的風風雨雨,這棟建筑終于尋回了自己的歸宿。
網圖
網圖
網圖
長春市人民大街與珠江路交會處一帶,矗立著一排排老房子。與它的“鄰居”比起來,寬城區(qū)郵政支局這二層老樓顯得與眾不同,歐式設計、造型美觀、裝飾華麗。在老一輩人的記憶里,這座老建筑鐫刻著一段難以忘卻的歷史,“是日本人擴大在長春的既得利益而建的”。
“1906年11月1日,日本把遼東守備隊的軍郵局全部開放,辦理民郵業(yè)務,長春孟家屯軍用通信所于這一天改為寬城子支局?!遍L春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審王國范說。
王國范說,日俄戰(zhàn)爭后,為擴大“滿鐵附屬地”,日本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從此,日本人對長春的城市建設開始沿著“通”(今人民大街)布局。郵局這樣重要的機構,當然也不會偏離政治中心。
據(jù)《長春市志·郵電志》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11月1日,寬城子支局遷入頭道溝,改稱“長春郵便局”。1908年12月1日,長春郵便局遷入長春大街(今人民大街),也就是現(xiàn)在的寬城區(qū)郵電支局址。1909年3月30日,長春郵便局正式營業(yè)。
在一些老人的記憶里,這座二層歐式老建筑,或多或少帶有一抹灰色。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日本人侵略長春的見證。據(jù)《百業(yè)源流》記載,最早在長春設立“客郵”的是俄國。從1900年,俄國修筑寬城子火車站開設郵局開始,俄國共在長春建了3處郵政局。在日俄戰(zhàn)爭中日本獲勝, 1906年日本也開始對長春進行郵政侵略。
王國范說,在日俄兩國郵政勢力進入長春后,長春成為東北地區(qū)唯一一處中、日、俄三國郵政長期并存的城市,也是東北地區(qū)郵政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后經過一段歷史時期,這座老建筑終于回歸長春本土,成為長春標志性建筑之一。
在老建筑的一側墻體上,寫著幾行黑字: 偽滿通郵便局舊址,建于1908年,正門原鍥有英文“日本帝國郵政”字樣,淪陷期間,日本撤銷原附屬地及客郵后,偽新京郵政局在此樓內營業(yè)。
如今,這座老建筑一改傳統(tǒng)的使用功能,辦公方式極其現(xiàn)代化。但在人們心目中,它永遠都是一座鐫刻歷史的建筑。
2002年7月8日,長春市人民公布,偽滿通郵便局舊址列入長春市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
聽說19年之前這個建筑還是綠色的,可惜之前沒注意也沒拍下來(網圖)
網圖
滿鐵在長春的電話事業(yè),也是從1908年開始的,最初的電話局就設于長春郵便局內(網圖)
從現(xiàn)珠江路人民大街以西向東看的“雙子座”,左為警務署、右為郵便局。但現(xiàn)在左邊的警務署早就消失了(網圖)
建成初期的景象,左側為警務署,右側為郵便局,空曠的場地上兩棟建筑顯的特別扎眼。(網圖)
這是1910年左右的照片,應該是從現(xiàn)在四平路工商銀行的位置向郵局方向看,當時遠處除了位于東橫五街路口的雙子座“警察署和郵便局”和北側的保健所外,沒有的建筑了。(網圖)
在珠江路口向西看,左側的郵便局,右側的警察署,浙江路路口早期的典當行,西廣場水塔都清晰可見。(網圖) 滿鐵新京支社,位于今長春站站前廣場西南方,該建筑1935年6月動工,1936年7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整棟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下一層、主體四層、局部五層為電梯控制間。建筑外墻底部砌筑蘑菇石,腰線以下及車廊入口用青色花崗巖貼面,腰線之上貼土黃色面磚,入口上方有六條突起的豎向裝飾線條,車廊側面也各有二條突起的裝飾與之相呼應。該樓是長春滿鐵附屬地內規(guī)模最大、高度最高、第一個設有電梯的建筑。2000年,該建筑在原四層基礎上又加蓋兩層,現(xiàn)為沈陽鐵路春鐵路辦事處。
網圖
網圖位于長春火車站商圈的春誼賓館,前身是始建于1907年的“長春大和旅館”,也是日本人在東北修建的4座大和旅館中的第一座,屬于當時稱作“通”、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人民大街北段上最早的建筑,它默默注視這個并不古老的城市走過一百年的滄桑歲月。
正門
日本在長春修建的主要建筑大多都是“興亞式”風格,隱含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意圖。作為當時最高級的酒店,“大和旅館”顯然不能以這種風格給人過多的壓迫感。后來不知是有意和沙俄比拼還是設計理念的巧合,設計師市田菊治郎、平澤儀平設計大樓時采用了當時歐洲建筑界最為流行的“新藝術”風格,也稱維也納分離派風格,而當時在沙俄勢力范圍內的哈爾濱就是“新藝術”風格建筑在中國的大本營。
從正門內往外看一百多年過去了,春誼賓館依然保留了當時“大和旅館”的外貌,內部雖已經過多次現(xiàn)代化的升級改造,但高挑的舉架、狹長的走廊、設計獨特的樓梯以及百年如新的琉璃壁畫還是能夠讓人一窺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積淀。賓館客房與會議廳的格局沒有改變,但內部的設備設施早已今非昔比,更加具有現(xiàn)代感和豪華感,居家旅游、政務會議、商駐洽談,都可以在這里實現(xiàn)最適宜的體驗。
作為當年呼應世界建筑思潮的作品,長春“大和旅館”創(chuàng)下了很多紀錄:它是“滿鐵附屬地”內單位面積造價最高的建筑,也是長春最早使用暖氣、水洗式廁所等設施的旅館。當年,這里接待的顧客自然非富即貴。清朝海軍大臣載洵、前蘇聯(lián)著名外交家越飛、世界一流歌唱家菲奧多·夏里亞賓都曾在這里下榻,這座旅館還接待了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滿映”女演員李香蘭等著名人物,也曾見證了日本密謀刺殺斯大林、曾澤生率部起義等歷史事件,還曾接待過朱德、賀龍、陳云、胡耀邦等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大批應邀來長的友好使團、外國旅游者、歸僑等,在中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1975年定名春誼賓館后,這座豪華旅館終于面向普通百姓開放,逐漸實現(xiàn)其市場經營的本來功能。1992年,為突破原有建筑的局限,又在“大和旅館”舊址旁新建一幢九層建筑,起名“貴賓樓”,原建筑定名為“迎賓樓”。
2011年,賓館投入六千萬元,依照四星級酒店評定標準進行了全面裝修改造:迎賓樓在市政統(tǒng)一規(guī)劃下進行了復古式修繕,基本恢復了原貌,極具歷史厚重感,貴賓樓進行了簡約化設計,整體感觀明快大方,更富現(xiàn)代氣息;全部客房進行了重新規(guī)劃,面積增加,衛(wèi)生間干濕分離,功能更加完善,設備設施檔次也相應大幅提升;為適應現(xiàn)代化經營管理的需要,賓館引進了智能客房管理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門鎖、網絡、電氣設備的集約化管理;餐廳重新進行了主題化設計,突出了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質,與整體設計風格遙相呼應。賓館也將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和服務標準打造更優(yōu)秀的企業(yè)品牌。
網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各色宮廷糕點、“面包王”獨創(chuàng)的面包、享譽南北的傳統(tǒng)名菜,使春誼賓館一直享有“食在春誼”的美名,經過市場大潮的洗禮,歷經無數(shù)的坎坷沉浮,新一代春誼人厚積薄發(fā),又在美食的天地重新續(xù)寫新的歷史。經歷百年風雨的“大和旅館”,曾經見證了長春的發(fā)展歷程。如今,舊時的“大和旅館”已不復存在,現(xiàn)在的春誼賓館已被列為長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屵@座歷經滄桑的百年建筑,重新煥發(fā)生機!”這不僅僅是有關領導的想法,也是廣大市民的期望,對于我們這一代人,更是對春誼賓館能夠作為歷史之鑒永遠留存,同時又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而充滿期待。
網圖
網圖
偽滿建國忠靈廟原位于今長春市工農廣場西南方東臨人民大街的狹長地帶(現(xiàn)在是長飛小區(qū)院內,作為部 隊倉庫使用,廢棄已久),是偽滿專為祭祀為其“盡忠殉職”的文武官員(包括日本人)所修建的廟宇,其目的是“為慰以身殉我滿洲帝國建國圣業(yè)之英靈于千載……以殉國烈士之忠魂為護國神,永久奉祀?!保瑥亩由顚|北人民的奴化教育,使活著的文武官吏為偽滿洲國盡忠賣命。
內庭模型,網圖
位置圖
俯視圖,網圖
1945年8月9日蘇聯(lián)對日本宣戰(zhàn),開始向日本發(fā)起進攻,偽滿洲帝國隨之岌岌可危、臨近滅亡。出于消滅罪證的考慮,建國神廟被日本人一把火燒成灰燼。而地處南湖畔的偽滿建國忠靈廟,由于它僅是個做樣子給人看的招魂幡,對偽滿洲帝國的國體并無影響,則被遺棄下來,無人過問。
長春解放后,偽滿建國忠靈廟的主體建筑及部分附屬建筑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空學員預科總隊,即今日的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的營區(qū),至今大廟的主體建筑外貌尚保存完好,作為倉庫使用。
神門(內門):三開間單檐歇山頂門樓,高13.8米,建筑面積195平方米。網圖
現(xiàn)在的神門
遠望內庭,網圖
神門角樓角度
手洗所:位于外庭,內庭神門的左前方。四角攢尖頂亭式建筑,為拜鬼前凈手之處,已無。網圖
從手洗所遠望內庭。網圖
配殿:五開間單檐歇山頂,高14.5米,建筑面積523平方米。網圖
配殿外面
拜殿(祭殿):七開間單檐歇山頂,高19.7米,建筑面積905平方米,殿前設月臺。網圖
現(xiàn)在的拜殿,網圖
拜殿側面照及角樓,角樓單檐四角攢尖頂,高11.4米,建筑面積25平方米。
拜殿
從靈殿的角度,拜殿的后身
靈殿(本殿):內庭中地勢最高的建筑,也是唯一的重檐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塔狀造型,坐落于內庭的后院高臺之上,墻體向上收分很大,前開單個尖拱券門,不設窗,四角攢尖頂尖端鑲有水晶寶珠,高19米,建筑面積為49平方米,用于擺設死者的靈牌。靈殿后方院外有人工土山拱繞。網圖
現(xiàn)在的靈殿側面照 另外,建國忠靈廟的門柱離建國忠靈廟很遠,因此在下面單獨列出。第一次去沒有拍到門柱,不得改天又去了一次。 建國忠靈廟的門柱,離鐘靈廟直線距離應該超過了500米
門柱:共兩組,原位于今人民大街和湖波路口。下部石鼓夾抱,上方為石燈造型,現(xiàn)存一組。網圖
現(xiàn)在的門柱位置,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側面的柵欄門中
湖波路與人民大街交匯處
在偽滿皇帝引入天照大神并建立偽滿建國神廟時,偽滿建國忠靈廟業(yè)已建成,兩者之間的關系自然成為他們必須講清楚的問題。為此,日本統(tǒng)治者煞費苦心地制造了一套兩者關系的神話。他們提出:“天照大神是滿洲帝國建國之元神”,而偽滿建國忠靈廟里祭祀的“建國英靈”則是“建國之神”,即偽滿洲帝國建立過程中涌現(xiàn)的護國之神。兩者不是對立的,但是,也絕不是對等的,即前者是“天神”,高不可攀,后者是“天神”之下的“國神”。
日本侵略者編造這番神話的目的是為了把我國東北三省徹底殖民地化、把廣袤的東北黑土地納入日本國的版圖,必須通過編造神話作為其侵略行徑的理論依據(jù),為其公然吞并別國領土自圓其說。
1940年9月18日,偽滿建國忠靈廟舉行落成儀式——鎮(zhèn)座祭。18日至20日,在偽建國忠靈廟內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
資料
偽滿皇帝溥儀的車隊到達神門前,網圖
偽滿建國忠靈廟 殿內原狀。網圖
偽滿建國忠靈廟 殿內
偽滿建國忠靈廟 殿內
偽滿建國忠靈廟 殿內離開的時候,在小區(qū)一側的角落上看到了長飛的老平房。
在勝利大街和黃河路交會處西北角,有一處建于1921年的二層建筑,昔日的藤坂寫真館。這也是滿鐵附屬地早期留存不多的建筑之一。這處建筑外墻貼著暗紅色的瓷磚,門面裝飾很考究,偽滿時期,它是當時宮內府和官衙的御用照相館,溥儀曾在這里拍過照。關于這座建筑曾在長春引起過很大的爭議。原建筑正門樓頂,有兩座對稱的裸體女郎雕像,通體白色,雕像曾被砸掉。2011年,建筑又恢復了原貌。現(xiàn)在這座建筑為商用。
這是黃河路與勝利大街的交匯路口,右側建筑是藤坂寫真館,網圖
現(xiàn)在的藤坂寫真館
現(xiàn)在的藤坂寫真館
長春“紀念公會堂”位于今長江路581號,是為了紀念日本的大正天皇登基10周年而建,從1917年12月開始設計,到1921年5月正式開工,并于1922年建成。最初的紀念公會堂規(guī)模僅有地上二層,四坡屋頂,入口處建有環(huán)形車道。建筑立面在中部有二層高的六根圓柱。屋頂有裝飾性的老虎窗。該處后來曾經作為“長春商品陳列所”經常進行各種展覽。后該建筑發(fā)生火災重新建立。
網圖
網圖
新建的“紀念公會堂”于1940年竣工,一側的講堂于1941年竣工。建筑面積總計5185.95平方米,講堂觀眾座席數(shù)約1200個,其舞臺中間設有旋轉式臺面,靠人力進行轉動。原一樓大廳還曾供奉著那些戰(zhàn)死的日本軍官的“靈牌”。
光復后,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改稱“中山紀念堂”。1946年1月22日,宋美齡曾在蔣經國的陪同下飛抵長春,并在此發(fā)表演講,慰問前蘇聯(lián)紅軍。
長春解放后,該建筑為長春市文藝工作團的使用,并更名為東北電影院。1953改建為長春市話劇團。來源htt
橫濱正金銀行是日本國內早期的銀行之一,成立于1880年(光緒六年),以經營對外匯兌、貼現(xiàn)為主要業(yè)務。橫濱正金銀行首次進入中國是在1893年,橫濱正金銀行在中國上海外灘設立了分行,1907年在長春老城區(qū)西三道街開設出張所營業(yè),1919年晉升為支行。
建造中,網圖
網圖
1922年(一說為1907年),位于滿鐵附屬地內日本橋通旁的橫濱正金銀行長春(新京)支店開業(yè),建筑由日本設計師中村和資平設計,日本清水組施工建設,建筑面積共1534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整體為歐洲古典風格,正立面有四根愛奧尼德式柱,外圍有薄瓷磚貼面,正門上有石刻的中英文對照的“橫濱正金銀行”的匾額,地下有置金庫。
網圖
網圖 1932年滿洲國建國,改長春為新京,于是橫濱正金銀行長春分行也變成了新京分行。
1945年長春“第一次解放”,橫濱正金銀行被迫倒閉,1947年在原日本橋通正金銀行長春支行的樓內開起了中國農業(yè)銀行長春支行,一年后國民黨退出長春該行也隨之倒閉。
文革時期,一顆子彈不幸命中他的牌匾,從此留下了兩道深深的痕跡。
網圖上世紀90年代,橫濱正金銀行舊址被“正金洗浴中心”占用,將原來的窗口封堵了起來,外觀也重新刷了橙色的油漆,弄得不倫不類。
2008年,該建筑開始著手修繕此建筑,重新貼了磚,封堵的窗戶也重新打開了,而此棟建筑因為舉架較高的緣故讓給了長春市雜技宮使用,不過一年多,門上又貼上了封條,不知道又有何用……
網圖
勝利大街與長江路交匯,正金銀行旁邊
說到警察署,不能不提一棟警察署下轄的派出所,就是勝利大街正金銀行(現(xiàn)雜技宮)東邊的二層小樓。
網圖這里叫“日本橋通交番”,交番在日語里基本等于派出所,不過跟咱們的派出所相比,在人數(shù)上要少很多,就幾個人輪值。這棟小二樓,建筑不大,特點十足,建設年代跟正金銀行相仿(正金是1922年建成的)。在黑水路有一棟一樣的小樓,明顯是用一個規(guī)格建設的(好處就是看見這樣的樓就知道是派出所?。?。這棟樓是幸運的,趕上了老建筑保護!目前小樓已被修葺一新,恢復了往日的風采。
滿鐵長春電話交換局及放送局,位于長春南廣場西南角滿鐵病院的北部(現(xiàn)長春南廣場中國聯(lián)通南廣場營業(yè)部)。此建筑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屬長春少有原貌保存完好的歷史老建筑之一。此棟建筑不規(guī)則的設計手法,相信會給您留下一些印象。此建筑開始是滿鐵的電話局和放送局,“滿洲國”設立后,被整合歸屬為“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的下屬營業(yè)部,改稱“電話分局”。
網圖
網圖
我發(fā)現(xiàn)一篇文章肯定寫不完了,只能分成上中下了,寫這句話的時候是2021年5月25日,我是不是太懶了哈哈,等我慢慢寫(中)吧。
發(fā)布者:傲嬌的小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