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男同免费free视频,中国人一级牲交完整版,亚洲Av第七十九页,欧美亚洲另类清纯日韩,亚洲欧洲自慰五月丁香,国产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太原有什么值得去的地方?

探路者團建2年前 (2023-03-14)團建方案135

  師院附中啊啊啊?里面的山西大學堂可是中國最早的三所大學堂之一(另外兩個是京師大學堂和北洋大學堂)。外觀莊嚴肅穆,內里冬暖夏涼?

  在附中不遠處就是崇善寺和文廟、

太原有什么值得去的地方?

  附近還有一個萬壽宮,只不過年久失修,后來的保護工作因為釘子戶一直進行不下去。。。

  話說這三個地方都在市中心?。。∵B起來步行一圈用不了二十分鐘。。。

  哦對了,還都不收門票

  迎澤片區(qū):

  【歷史】純陽宮、崇善寺、太原文廟、永祚寺(雙塔寺)

  【現(xiàn)代】五一廣場、柳巷、文瀛公園、迎澤公園、食品街

  河西片區(qū):

  【歷史】山西博物院

  【現(xiàn)代】汾河公園(21世紀初的簡單風格)、中國煤炭博物館、山西地質博物館

  北城片區(qū)

  【歷史】拱極門

  【現(xiàn)代】森林公園、汾河濕地公園、龍?zhí)豆珗@

  南城片區(qū):

  【現(xiàn)代】長風商務區(qū)【含太原市美術館、山西省圖書館、太原市博物館(未開放)、山西省科技館、山西大劇院、煤炭交易中心】、汾河公園(2010年左右園林風格)

  晉源片區(qū):

  【歷史】晉祠、蒙山大佛、天龍山石窟、 龍山石窟、太原明清縣城(在建)

  【現(xiàn)代】晉陽湖公園(在建)

  北郊片區(qū):

  【歷史】竇大夫祠、青龍古鎮(zhèn)(半開放、半開發(fā))

  總體上講,迎澤片區(qū)、河西片區(qū)、長風片區(qū)、北城片區(qū)處于市區(qū)交通范圍內,通達度較好,城建設施更加齊全。由于太原市整體為南北長、東西窄的河谷城市,北郊片區(qū)與晉源片區(qū)相對太原市區(qū)更加玄遠,通達度不佳,故前往晉源與北郊時,需要早起早走??紤]到晉源區(qū)古跡較多的情況,深度游游客可考慮在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住宿一夜。

  迎澤片區(qū)中的景點,五一廣場周圍的三座寺廟道觀計一天、偏東山的永祚寺計一天、迎澤公園及晉商博物館計一天,餐飲可在柳巷與食品街解決。

  河西片區(qū)中的景點,省博一天為宜、煤博半天為宜、汾河公園中部(迎澤橋)可穿插其間,餐飲需向西到千峰路附近或向東過河到桃園路或向北到漪汾街解決。

  北城片區(qū)中的景點,因為較為分散,拱極門與龍?zhí)豆珗@可一天,餐飲可在萬達解決。森領公園與濕地公園需一天,餐飲可在勝利橋東解決。

  長風片區(qū)中的景點,一天便可,可在長風商務區(qū)平臺下方的國貿第六館解決。

  北郊片區(qū)中的竇大夫祠在中北大學附近,如果對大學校園感興趣的話,可以專程用一天時間逛中北大學和竇大夫祠,餐飲可在中北大學解決。青龍古鎮(zhèn)在太原北城與陽曲縣之間的陽興大道上,為晉商出太原向晉北的一個中轉站,因周邊了無景點集群,且交通不便,故需專程一天游覽,需慎重考慮,建議自駕游從太原到晉北路過時游玩。

  晉源片區(qū)為晉陽古城所在,古跡景點較多,建議提前一天晚上到達晉祠鎮(zhèn)居住,晉祠一天、天龍山一天、蒙山一天,共計需三天,好在2016年12月剛剛開通了串聯(lián)幾個晉源區(qū)景點的公交車,比以前游故晉陽方便了許多。

  上述攻略為全面深度太原游推薦,建議取舍選用。

  如若對人文歷史景點感興趣的話,建議以純陽宮、崇善寺、文廟、永祚寺、拱極門、省博、晉祠、蒙山、天龍山為主,其他景點考慮時間安排再行添加。

  如若對現(xiàn)代城市風貌感興趣的話,建議以汾河公園、柳巷、食品街、長風商務區(qū)為主,其他景點考慮時間安排再行添加。

  太原相關回答聯(lián)動:

  太原與一線城市的差距主要在什么地方?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在太原玩,住在哪里最方便?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如何評價太原這個城市? - 寒鯤的回答 - 知乎寒某的相關Live入口:

  山西古跡深度游系統(tǒng)化攻略

  太原市圖書館呦

  地上六層,地下兩層,總建筑面積53066㎡,為全國第三大圖書館。由中國建筑設計院崔愷院士領銜設計,內部裝飾以“書宅大院,中式風格”為總基調,秉承中國書院和三晉院落風格品質。

  館內設有社科借閱區(qū)、親子閱讀館,數(shù)字閱覽區(qū)、自習室等60個區(qū)域。提供文獻查詢、數(shù)字閱覽、自助借還,以及定題跟蹤、信息開發(fā)、遠程閱讀、自助復印、教育培訓等全方位服務。

  太圖還開設了濃郁中式風格的古籍閱覽區(qū)、以三晉院落建筑風格圍合的專題文獻館,還有親子故事區(qū),手工區(qū)、3D打印區(qū),數(shù)字體驗區(qū)、影音鑒賞室、多空間實時共享公開課堂、書畫創(chuàng)作研究室等多個特色創(chuàng)新服務空間。

  館內定期舉辦讀書會、沙龍、講座、展覽等多種形式的讀者活動。

  最近市圖新開放了集賢堂、太原書院、青主書齋(好像都是古籍善本之類的)和馬克思主題書房,我還沒有去看,這里就沒有照片啦,歡迎大家來探索呀:)

  首先介紹自習室啦(≧▽≦)(同時也是工具書閱覽室,學習時隨便查個東西超級方便)

  自習室在四層,開放時間為8:30--22:00,周一自習室不閉(≧▽≦)每天可以自習超長時間(一座難求)每個座位下面都有充電插口,可以隨時給手機電腦充電。WIFI也很好~

  每個窗戶上都有遮光板,白天太陽光強烈的時候遮光板就會降下來,晚上又會升上去(其他閱覽室也都有這種設計)

  正午,遮光板全部降下來的樣子↓

  晚上全部升上去↓

  還有,椅子真的是太舒服了。

  燈光很柔和

  一座難求

  這個是24小時自習室,在圖書館一層東南角,面積不大,十幾個座位

  太原市圖采用偏中式的裝修風格,給人沉靜典雅的感覺

  各處的字畫↓

  走廊里隨處可見書墻和舒服的座位

  太原市圖書館有140萬冊館藏文獻,基本想借的書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閱覽室里桌椅很多,書架上有感應燈,人站在書架前,燈就會亮。

  圖書館五層是專題文獻區(qū),很有特色

  借還書都可以使用自助機來完成,辦理讀者證也有辦證自助機,非常方便。

  自助辦證機↓

  自助借還書機↓

  反正都是自助機器,放到一起講好了。

  自助打印機↓

  給圖書消毒的消毒柜

 ?。▓D待補)

  圖書館后門處有24小時自助還書亭↓(圖待補)

  配色很溫馨,桌椅板凳和書架都小小的。

  幼兒閱覽室有閱讀區(qū),繪畫區(qū),手工區(qū),故事區(qū)等。

  幼兒需要監(jiān)護人陪同進入。

  旁邊配備母嬰室

  嗯?為什么還有洗手臺?

  少兒閱覽室并沒有照相 (●—●)因為成人是不能進的(反正我是被趕出來了,難道我長的太老了→_→我明明還是個寶寶)

  每個隔間里面都有架子,可以放包和手機

  掛衣鉤也是有的

  有殘疾人專用隔間

  女衛(wèi)生間門口有生理用品的自動售貨機(啊啊啊啊好貼心)

  圖書館里所有的植物都是真的,定期會有人澆水↓

  閱覽室是不能帶食物進去的,水可以帶。

  圖書館一層的咖啡廳↓(貴+難喝,推薦自助咖啡機)

  自助咖啡機味道好評(可以調節(jié)糖和奶的量)

  負一層是讀者餐廳

  食物種類還是很多的,除了常規(guī)的米和面,還有麻辣拌、米粉、冒菜、涼面、漢堡薯條蛋撻、各種湯等等。

  價格都還好。

  米和面的價格和大學食堂差不多(略貴一點)

  小到一個標志,都是精心設計過的,和整體風格相適應

  其他

  站在這個位置可以看見汾河↓

  歡迎大家來太圖(??ω??)??

  還有,山西省圖書館也是很不錯的,和市圖風格完全不一樣

  省圖周邊環(huán)境↓

  外觀

  謝邀~太原確實有不少好玩的地方,比如古寺。

  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帶著馬隊走遍山西,發(fā)掘、記錄、保存、整理了大量古建筑資料。五臺山佛光寺、應縣木塔、大同華嚴寺、云岡石窟、洪洞廣勝寺……飽經戰(zhàn)火的山西保存了上百處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筑奇觀,而期間多數(shù)是依托佛教、道教的力量而營建為藝術的經典。

  佛教自傳入中國,山西就占首善之地。山西因其山雄嶺峻關隘險要,而完整保存了諸多佛教遺存,有建筑、壁畫、造像等多種形式的文物,有從隋唐到清末民國各個朝代的典型作品。盤點山西,北有云岡石窟大同華嚴,南有永樂壁畫廣勝飛虹,東有五臺道場,西有磧口古建群……但是我們還是決定從太原出發(fā),這個清單會很長很長……

  從歷史、建筑、甚至單從高度本身,永祚寺都是當之無愧的太原地標。在太原市市徽上,永祚寺的雙塔就是最的核心元素,代表了太原的優(yōu)秀歷史,同時充當著“并”字(太原為古并州)的兩點兒。

  古人造塔,佛家有佛家的講究,儒家有儒家的規(guī)矩,不過筆者暗以為這些教義目的背后,必然都藏著一層登高憑欄攬勝的心,自從明代雙塔落成,登臨塔頂俯瞰三晉大地的文士就絡繹不絕,在永祚寺留下碑刻、詞章、傳說的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最著名的莫過于「我來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覺世界寬」。

  永祚寺雙塔因地取勢,反傳統(tǒng)地「坐南朝北」,背靠太行面臨汾河,晉中千里沃野,晉陽古城勝景,納于眼底,確實是俯瞰懷古的最佳位置。

  雙塔均高 54 米,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空心磚塔,不過并非同時營造。位于東南側的文峰塔先建于明萬歷中(萬歷二十七年,公元 1599),自從北宋初為逐北漢而水湮晉陽,整個太原地區(qū)人才凋零,文風低迷。

  至明代,飽學之士據風水考證,以為太原地勢東南偏低,是以「文明不開,民風摯悍」,需在東南位造塔來改變這個地形缺陷。為「開山川形勝、創(chuàng)文運興盛」,翰林學士傅霖(太原名士傅山之祖父)帶頭捐款,建成了文峰塔和永明寺(永祚寺前身)。

  其后不久(萬歷三十八年),一生崇尚佛法的宣文皇太后——萬歷皇帝的母親,出資延請萬歷四高僧之妙峰大師主持擴建永祚寺,妙峰大師不但精研佛法,還是當時著名的營造專家,在擴建中發(fā)現(xiàn)文峰塔地基向西北傾斜,便建議另建一新塔于西北方位。便形成了如今一儒一佛「雙塔凌霄」的勝景。

  磚塔塔心中空,沿磚石臺階可以登頂(目前僅宣文塔開放登頂),從塔底內部仰視塔磚結構,齊整嚴謹?shù)拇u石能治好不少強迫癥患者。每層塔身都有開窗,方便近距離端詳仿木構的斗拱、垂檐、枋椽等裝飾細節(jié)。

  1948年的永祚寺雙塔從明代建成,歷經朝代更迭和戰(zhàn)火洗禮,抗戰(zhàn)時期還被當做閻氏軍閥的軍事要塞,卻能完好保存至今,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甚至連明代所種下的名品牡丹也經久不衰,每年仲春雙塔下環(huán)繞盛放,也是太原城著名的勝景。

  除了出色至極的磚塔建筑,永祚寺另一典藏——碑刻,也值得駐足細細賞玩。寺內藏有各歷史時期碑刻兩百余件,蘇東坡醉筆石刻《赤壁懷古》(原件摹刻)、清代書家祁雋藻的「子史萃言」、明代石刻珍品《寶賢堂集古法帖》均藏于此。

  崇善寺在太原市中心狄梁公街,街巷不寬門庭不廣,占地面積和規(guī)模都不如南臨的府城文廟和民俗博物館,面目低調之極,故事、八卦和藏在期間的珍品卻十分驚人,稱得上是太原市內性價比最高的寺廟(免費參觀)。

  其一,身份之繁崇善寺名字很多:唐時稱呼白馬寺,又改做延壽寺,明代改為崇善寺,后有稱宗善寺……最早追溯到隋煬帝巡幸三晉,便在此設行宮;又傳說武則天年少時曾在此出家,故有山門匾額「宗唐遺址」四字落實;確實的記載是明洪武初,晉王朱棡(朱元璋的第三個兒子)為了紀念生母馬皇后,請建崇善寺——這是一座朱明王朝的皇家祖廟,初建之規(guī)模驚人,規(guī)格完全按照宮殿建筑格局來營造。

  從寺存的明原件《崇善寺建筑全圖》中可以見到,崇善寺以中軸排主殿,東西對稱設配殿的格局,完全和北京故宮一致??上е黧w建筑毀于清同治年的火災,現(xiàn)僅存山門、鐘鼓樓、大悲殿——所幸者保存的非常完整,足以一睹明建構原貌及風采。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南側的文廟等地原本也在崇善寺的范圍內——張之洞巡撫山西時,將火災后的崇善寺南部廢墟建成了文廟,建國后又增減了山西民俗博物館,所以如今崇善寺剩下的主題部分精華就只有大悲殿了。

  其二,慈悲之美,雕塑之古崇善寺大悲殿,面寬九間,高三十余米,單一殿堂占地達 900 平方米,其架構之闊朗,保存之完整,建筑之精美,為山西地區(qū)最經典的明代官樣建筑實例,更何況其間所藏,堪稱價值連城。

  大悲殿正面須彌座上,三尊泥塑貼金觀音立像,均為明洪武年原作。居中者千手千眼十一面觀音菩薩,左為千輪千華普賢菩薩,右為千手千佛文殊菩薩。

  明代雕塑的菩薩面相莊嚴溫雅,姿態(tài)中正端方,偏搭配了輕飄的衣帶,和琳瑯滿目的千手、千佛、千眼、眾多法器,靜態(tài)的塑像糅合了流動之美。

  千手觀音的雕塑題材不算少見,但是三尊繁復而不失明麗、古雅且保存完整、風格各自不同的觀音像集中在一個大殿內,卻是國內僅見。哪怕只看菩薩手形的變化,也令人驚嘆不已,湊近看細節(jié)——文殊菩薩千手中各繪一釋迦摩尼佛,每一尊掌中釋迦都眉目清晰,精彩細膩。

  其三,藏品之珍大悲殿兩側幾十只藏經柜,保存了我國木刻史上的早期珍本——距今已上千年的皇家刻經北宋《崇寧萬壽藏》和南宋《磧砂藏》,以及元代民間刻本《普寧藏》,這些經藏刻本因其年久,版本存在價值已經超過了內容本身。

  此外,寺內還存有兩套明代壁畫臨摹本,《釋迦世尊應化示跡圖》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經歷五百余年而鮮艷如初。

  崇善寺南側,緊挨著崇善寺院墻,就是太原文廟。

  短短一條狄梁公街兩百余米長,一代名相守著一寺一文廟,一佛一儒,街兩側綠蔭攘攘,很顯靈氣?!谏轿?,尤其在太原,有幾位名人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的,比如狄仁杰,比如傅山,許多古跡軼事都圍繞著這些著名的名字展開。

  如前所述,崇善寺清末遭火災,又經張之洞將南部廢墟改建成文廟,院落共三進,部分利用了前崇善寺殘存的零星建筑,整體設計莊重優(yōu)雅、規(guī)?;趾耄泊_實起到了安撫當時太原文士的作用。

  文廟現(xiàn)存的照壁、井亭、檽星門、大成門、大成殿都是保存完好的清朝建筑。九十年代末被辟為山西省民俗博物館,利用東西殿和大成殿頻繁舉辦主題展覽,并搜集、收藏了海量山西文物,尤其以石刻文物為著。

  民俗博物館常設有千秋孔子展、清末民國服飾精品展、文物陳列和古建模型展等。

  除了常設展,館內所收藏海量文物都陳列——甚至可以說是「堆放」在院內四下。隨處可見的石碑、匾額、佛像、經幢、書法碑刻、銅鐵獅子和各種建筑構件、石刻殘片……簡直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雜有清代的蘭亭修褉碑、朱熹楷書、岳飛草書等等。

  很多文物還未及標注和介紹,像是一個藏寶倉庫,等著你自己去發(fā)掘。

  并州第一道觀純陽宮

  太原核心地標——五一廣場的西側,有一處狹長區(qū)域,前后五進院落,集廟宇園林于一體,是供奉呂洞賓的并州第一道觀純陽宮。

  太原純陽宮始建于元代,擴建于明萬歷和清乾隆年間,留存歷代建筑和文物精品上千件,被辟為山西省藝術博物館后,又常設東漢畫像磚、北朝佛像碑刻、明清佛塑、清代琺瑯彩、唐卡等專題展覽。

  純陽宮建筑之絕,在呂祖殿和八卦院。呂祖殿作為主殿,方正闊朗,飛檐翹楚又不失精致。而在呂祖殿后,有一組依八卦方位和道家思想而建的院落,是整個純陽宮的精華一筆。

  純陽宮內館藏最珍貴的是各時期石刻造像和石碑(以墓志銘為主),其中包括被列入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涅槃變相碑」和唐開元常陽天尊像。

  館藏最多的是北朝時期的佛造像,其風格鮮明,線條優(yōu)美而不失大氣粗獷,既有北方外來民族的野性,又忠誠地記錄了他們對漢族文明的接納和融入,可以說是盛唐佛造像藝術的前奏。純陽宮所藏北朝石刻精美細膩,不亞于山西省博物館的佛教專題展廳,北朝歷史愛好者千萬不能錯過。

  此外館藏展出的山西文物精粹,還涉及陶瓷、銅器、漆器、琺瑯、玉石竹木牙雕、書畫、刺繡等等。

  太原城南紅土溝,緊鄰著一條快速公路,穿橋洞下坡,門楣并不很雄偉的一座寺廟,是名列太原十方叢林之首的白云寺,又稱南十方院。

  白云寺的名字,要追溯到「雖萬千人吾往矣,心安即是歸處」的唐相狄仁杰。這位赫赫威名的宰相正是太原人,歸故省親適逢盛夏,居然有一片白云跟隨專為他遮陽。

  白云隨宰相一路行至紅土溝而停駐,恰狄仁杰的母親拜觀音而起沉疴,大病得愈,狄仁杰便在白云停駐的地方建觀音堂為母還愿。白云寺自建成,借名相之威,一直是太原地界香火最盛的廟宇之一。

  白云寺依托紅土溝的地勢坐北向南,坡上直接鑿磴道,前后三進院落,從初唐至今歷經戰(zhàn)亂破敗,也曾幾度重修中興。現(xiàn)存大部分建筑是由李自成的軍醫(yī)——天澤和尚重建于清康熙年間(1663年),殿內還珍存了部分明代造像和經書。由太原名士傅山先生撰文并手書的《天澤和尚碑》便在此創(chuàng)作,現(xiàn)原件藏于五一廣場純陽宮。

  白云寺原存歷代木雕泥塑,還有大量從北十方院移來的造像,可惜在抗戰(zhàn)和十年動亂中盡數(shù)被毀,只留下一尊奇跡般完好的韋陀像,佇立在彌勒像背后,著鎧甲執(zhí)金剛杵,凜凜神威,栩栩如生。

  寺內植被保存極好,古樹蒼郁,環(huán)境幽深,適合深度旅行者懷古尋訪。若趕上重要節(jié)日或佛誕,太原本地居民來此游玩和參拜的熱鬧,也是民俗一景。

  何為十方叢林十方在佛學中指十個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叢林是寺院的代稱?!甘絽擦帧故窍鄬τ凇缸訉O叢林」的兩類不同寺院,后者由住持傳承給弟子仿佛「世襲」,前者則邀請各地名宿住持。太原原有一座同樣規(guī)模盛況的北十方院(原千壽寺)與之相對于城北,可惜毀于大煉鋼鐵,也有東十方院(今大東關街 35 號寶林寺)和西十方院(今西銘路 77 號廣仁寺)。

  凈因寺比白云寺還要更遠著些,在太原西北土堂村的汾水河邊,依山而建?,F(xiàn)考證凈因寺始建于北齊,遼金時期幾經擴建,明代又重修,寺內所藏「晉陽第一土佛」為金泰和五年(公元 1205 年)的造像作品。而這尊高約十米的土雕佛像,正是凈因寺的由來,竟要追溯到漢朝佛教初傳之時。

  傳說漢末土堂村這座土山突然崩壞,塌陷成洞,洞內十丈高的土丘形似佛陀,這山崩佛現(xiàn)的奇觀被認為是佛教凈土的因緣。當?shù)卮迕褡园l(fā)集資在此建寺,并將土丘雕刻成大佛。所以寺內主殿大佛閣便是倚靠在山崖上的重檐歇山式樓閣,閣內供奉土堂大佛,整個大佛閣其實就是山體中空的一個土洞。

  土堂大佛造型莊重豐滿,既有宋代筆法的氣勢端莊,又帶著塞外風格的明快流暢的線條感,高額豐準,神態(tài)安祥,確實是難得的精品。寺內另藏有多尊明清造像,也是精致之作。

  凈因寺內古柏參天,交蔭成蔽日之勢,又東臨汾水,是夏日避暑的好去處。三進院內有兩株古柏,形如蟠龍飛鳳,古稱「土堂怪柏」,名列晉陽八景。

  大雄寶殿和羅漢殿等建筑都保留了清代甚至部分明代的木構和雕刻,細節(jié)和架構都值得賞玩。凈因寺還曾是太原名士傅山先生隱居、修行、著書和行醫(yī)的故地。

  逛罷了緊鄰的崇善寺和文廟(山西省民俗博物館),沿著狄梁公街北端的上馬街往西走 200 米,有一條南北向的也不過 200 來米長的窄巷叫「皇廟東巷」——也只有地名真實地記錄了這里曾經的輝煌。

  若是拿「皇廟」去問年輕的太原人只怕會問出好多個茫然的問號臉,「太原又沒做過(全國性的)首都,哪里來的皇家寺廟???」

  事實上,太原皇廟至少已有 600 余年的歷史,是明清兩代皇族祭祀慶典的場所。

  明史記載朱元璋的第三個兒子朱棡被封晉王,1378 年移藩太原,晉王府就設在此地以北1公里的今精營街。朱棡素以篤孝聞名,崇善寺就是他為紀念母親馬皇后所建,以明代禮制,另在親王府東南建祖廟以祭祖和祭天。按照這個時間推算,太原皇廟要比北京太廟更早數(shù)十年建成。

  清朝也延續(xù)了這一禮俗,在皇廟中供奉族先和功臣,并四季應時祭祀。太原皇廟所保存的布局和木構,雖經明清多次修繕,卻依然有明顯的明代建制特點,現(xiàn)存黃琉璃瓦頂和五爪龍飾證明這里是最高級別的皇家寺廟,這個建制在太原乃至山西僅此一例而已。

  自 2003 年起,有關部門對太原皇廟做了多次修復,初見成效。目前可見貼飾黃色琉璃瓦的歇山建筑、宮門、照壁等三大殿和外墻。整個太原皇廟修復區(qū)占地一萬余平,足見皇家寺院的規(guī)模和氣派。目前未攔設景點,可直接參觀,小規(guī)模的建筑修復還在繼續(xù)。

  武圣關羽是山西運城人,山西各處供奉數(shù)不勝數(shù),太原一地就有好幾座各個時期的關帝廟,「大關帝廟」名副其實,是太原市現(xiàn)存關帝廟中最大的一座。

  大關帝廟的營建少追溯到北宋,目前所存留的是金元時期基址上的明清兩代古建,幾經戰(zhàn)火也幾經修復,尤其在抗金、抗元、和明清的地方戰(zhàn)爭中,每次戰(zhàn)事過后都很快被修復,可見人們對關公武德的崇拜和敬仰。

  大關帝廟的山門、崇寧殿、鐘樓、鼓樓、后殿的建筑形態(tài)都保持了明代特點,線條流暢,琉璃瓦鮮艷明快,雕刻優(yōu)美細膩,壁畫彩繪保存頗豐。山門兩側正整面墻的「忠」、「義」二字,是不同歷史時期的人們對關公文化精神的共同理解。

  《陽曲縣志》所記一則,北宋初水淹晉陽滅北漢之后,大將潘美奉命新建太原城,造城墻時在城西遇阻,城墻屢建屢坍……之后的故事頗具傳奇色彩,傳說城墻屢建不成,邊塞安危難定,忽見關羽騎赤兔馬在上空顯靈,赤兔馬循城西環(huán)繞一圈,關羽令潘美循馬跡筑墻,不一日果然墻鑄成再未坍塌。太原新城竣工后,為感念關羽顯圣,便在城西造此大關帝廟,千百年來香火綿延。

  這個故事在太原城流傳甚廣,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大關帝廟常修常存。

  太原市區(qū)西北角,崛圍山巔有一座尚風尚水的寺廟,始建于唐德宗時期(公元 786 年)。從市區(qū)驅車需一個小時左右,途徑蜿蜒山路,風景絕佳。

  秋登崛圍山賞紅葉是太原民俗,傅山先生曾畫《崛圍紅葉圖》,便是在多福寺隱居讀書時所作。

  唐末五代動蕩時期,據說此地有高僧大德主持,護一方清修,也接納了不少流離失所的百姓。后唐莊宗李存勖割據時,也曾到多次到多福寺禮佛參拜,故多福寺佛事鼎盛,從唐代到明清從未間斷。

  明代重建后曾成為歷任晉王的禮佛場所,所以被修建得恢弘大氣,雖處深山卻闊朗舒展。大雄寶殿上的孔雀琉璃瓦和殿內佛像菩薩像保存相當完整,寺內保存了貼金彩繪的佛教壁畫上百平,均為明代原作,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很高。

  寺前有七層磚塔,建于北宋,塔身有《崛圍山多福寺重修寶塔碑記》,記載有高僧舍利于此,塔損于明末又重修,至今儼然于山巔,東向俯瞰太原城和汾河水,視角絕佳。

  主殿后藏經洞東邊有一座石頭砌起的窯洞,洞券上書「紅葉洞」,洞前石碑刻「傅青主先生讀書處」,就是傅山先生隱居之所。

  到太原,往往第一必看絕不會錯過的是晉祠。可就在晉祠的前后左右,圍繞著一圈兒「很容易錯過」的去處——太山龍泉寺、蒙山大佛、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石窟和古建的愛好者們,千萬別錯過。

  太山龍泉寺在晉祠以北的晉源區(qū)風峪溝,最早不是佛教寺院 ,而是唐代的道教道場。毀于元代,至明初重建為佛寺,據說明初大旱時在此找到了水泉,故以龍泉名。這一佛道「兩棲」的風水寶地,至今山門的柱梁上還能找見道家八卦的留痕。

  龍泉寺名聲大噪是在 2008 年,寺內一座原唐代佛塔的地宮內出土一具石函,內套鎏金木槨、鎏金銅槨、木胎銀槨和金棺,一共五層。在最內層金棺上綁著絲結,推定是唐代原物,因極易損毀而沒有拆開,經掃描推定棺內是佛骨舍利——這是山西唯一一處唐代舍利遺存。同樣繁復精致的多套寶函只在山西的法門寺和慶山寺兩處。

  有趣的是,發(fā)現(xiàn)唐代石函的地宮卻呈現(xiàn)唐代十分罕見而僅流行于宋代的六邊形形制,而佛塔塔基附近的石碑及銘文又是清代的留存——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文物,使得龍泉寺成為考古熱點。

  龍泉寺現(xiàn)存建筑以明清兩代的磚木結構為主,殿閣樓臺都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一層層鋪展,也是一處登高賞景的好去處。

  而沿寺前山道太古路向西2公里,就是著名的「店頭古堡」。店頭古堡曾是晉陽古城的西面軍事要塞,隋唐時期就在此建堡屯兵。自宋滅北漢,這里才由軍事基地演變成居住的村落。

  店頭古堡現(xiàn)存 400 余間石窯洞,窯洞之間互相連通,現(xiàn)挖掘清理出六條古地道,保持著作為屯兵的軍事基地的戰(zhàn)略特征,如游迷宮

  就規(guī)模、年代、藝術價值而論,天龍山石窟是山西省內排名僅次于云岡石窟的第二大石窟,卻一直名聲不顯。實在是被盜鑿得太嚴重,大量佛像——尤其是佛頭部分,流失海外。

  天龍山石窟在晉祠西面山中,始建于東魏,盛于北齊、隋唐,正是佛像鼎盛且造像技藝漸精湛的黃金時代。作為北齊皇帝高歡的避暑夏宮,天龍山佛像不乏皇家作品,北齊高歡高洋、隋煬帝都在此開窟造像,所造的佛像自然是當時資源所能達到最高水平。

  天龍山現(xiàn)存洞窟 25 個,跨越東魏、北齊、隋、唐四個時期,以唐代開鑿窟最多(15個),不但技藝精湛而且規(guī)模也很可觀。唐代洞窟的代表作第 9 窟「漫山閣」分上下兩層,8 米高的彌勒坐像和 6 米高的十一面觀音像,無論造型、姿態(tài)、服飾、結構都臻于化景,藝術水準遠高于同時代其他石窟作品。

  天龍山石窟是一部跨越數(shù)百年的生動的造像演變史,能清晰地看到各個歷史時期的獨特風格和變化發(fā)展,從東魏「秀骨清像」的簡潔質樸,到北齊的端莊厚重,再看隋唐的豐美優(yōu)雅,成熟舒展,亂世的悲天憫人和盛世的繁花似錦,全刻在石頭里。

  天龍山石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經歷浩劫,多數(shù)佛像被部分或整個切割轉運到海外,目前有 150 余件天龍山石雕造像和部件散落在全球各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手中。

  近二十年來,相關學者通過掃描和數(shù)字化復原技術,同各地博物館和藏家聯(lián)絡,用精準掃描和3D打印技術復原天龍山石窟中的精品,據悉該展覽將于 2018 年底在太原開幕并全國巡展。

  目前(2018 年 5 月)在太原市美術館正展出的山西畫家張晉峰歷時 7 年創(chuàng)作的 80 幅天龍山石窟造像畫作,作為對參觀天龍山石窟的補充,值得一看。

  由晉祠往北三公里,在太原城市學院晉祠校區(qū)側有一條公路向西行一公里,為龍山。在龍山東峰峰頂,是我國目前僅存、規(guī)模最大,也是唯一的道教石窟。

  龍山石窟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主持開鑿于元朝初年,規(guī)模不大,勝在簡而精。

  窟群共有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等 8 個洞窟,存石雕像 40 余尊。雕像內容涵蓋豐富,既有三清老祖等一序列的道家神仙,又有專門刻畫了全真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的真人形象。七真龕內以群雕描繪了道教全真七子論道的實景,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都毋庸置疑。臥如龕中的披云子宋德芳臥像、三大法師龕內的道教始祖張?zhí)鞄煟◤埖懒辏┫褚餐瑯泳壳覍憣?。臥如龕龕頂?shù)裼兴凝埍P旋,據考證是全真龍門派修道用氣的「玉龍盤體法」,因此龍山石窟被譽為道教歷史研究的博物館。

  和云岡、龍門、天龍山等佛教石窟不同——佛教對佛和菩薩的造像描繪世俗化程度很高,菩薩所著的天衣、金剛力士的鎧甲都是將當時代宮廷和武將服飾做宗教化處理,雕刻精美細膩,力求寫實。而道教造像的風格則偏樸實簡潔,人物姿態(tài)端莊沉穩(wěn),衣飾和雕刻更素雅簡單,顯得洗練出塵,龕內紋飾也以蓮花、仙鶴為主。龍山石窟充分體現(xiàn)元代造像的技術和風格,是該時期的精品和代表作。

  中國第一大佛恐怕無人不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四川樂山大佛。第二大佛呢?

  從高度論,山西太原的蒙山大佛(原稱西山大佛,因位于太原市區(qū)西南角得名)高 66 米,僅次于樂山大佛(71 米)的高度;從年齡論,蒙山大佛要比樂山大佛還年 160 多歲——營造于北齊(公元 551 年)。

  根據《北齊書》的記載「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可以想見剛建成的西山大佛極高大,而且離晉陽古城的距離極近,才能點燈而照到「宮內」;五代時期劉智遠《重修蒙山開化莊嚴閣記》碑文中也有關于西山大佛的記載;從北齊鑿山成佛,歷經數(shù)十年幾代之功,后世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武則天,乃至后唐皇帝李克用、后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武則天還專門下旨為蒙山大佛制作袈裟,要覆蓋山一樣的大佛,袈裟制作就用了一整年,并在晉陽百萬信眾僧俗注目下為大佛「披袈裟」……

  這些史料記載證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蒙山大佛都是著名地標,這樣一座古老且雄偉的佛像,怎會湮滅數(shù)百年不為人知?

  1980 年太原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fā)現(xiàn),因元代戰(zhàn)火摧毀和自然侵蝕,大佛頭部在元代末年崩落,腹部以下嚴重風化,被掩埋在土石泥沙之間。

  2006 年開始對蒙山大佛進行全面修復,并在「是否應該重塑佛頭」的問題上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論。最后由著名山西雕塑學家苗新田,按照北齊時代的造像風格,以盡可能修舊如舊的原則,在大佛原址上加建佛頭。

  客觀來講,同國內其他地區(qū)的部分復原創(chuàng)作相比,蒙山大佛的佛頭像還是很貼近原作的歷史風格的。加建佛頭的佛像,完整而矗立如山,氣韻流轉,顯得雄壯非凡。

  游覽蒙山大佛,不要錯過蒙山腳下的開化寺和寺內連理塔。

  開化寺為北齊始建、北宋(990年)修復的古寺,「開化」之名是唐高祖李淵所賜。

  連理塔為北宋修復的原構。兩座塔均為方形,基座相聯(lián),束腰座,塔身刻卷草和花瓣紋飾,南塔門楣題「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題「定光佛舍利塔」。連理塔造型優(yōu)美秀麗,兼有唐代古風和北宋雕刻的精湛技法。

  晉祠周圍的幾座山,位置接近名稱類似,非常容易弄錯。以晉祠為南端往太原市區(qū)去有一條南北向主干道叫晉祠路,這幾座山寺石窟都在晉祠路的西側,由南至北依次是:晉祠—天龍山石窟—龍山道教石窟—太山龍泉寺—蒙山大佛。這幾處除晉祠外都沒有直通的市區(qū)公交,最適合的方法是自駕或包車前往(當?shù)赜斜姸嗨饺诵“褪吭诟浇防停姓`導景點和路途的先例,不推薦)。完全游覽晉祠+天龍山+龍山+太山+蒙山需要 2-3 天的時間,晉祠和天龍山附近有較正規(guī)的山莊和酒店可供泊車住宿。圖文:窮游錦囊作者 興興興興

  ---------------------------------

  知乎機構號:@窮游錦囊

  知乎專欄:對世界上癮(國外) & 錦繡山河走遍(國內)

  窮游錦囊微信公眾號:qyerguide

  下載有用、有趣、能救命的 “窮游錦囊App”,獲取全新的旅行靈感及實用的旅行指南。

  十一更新:(重點是紅葉,不過剛過十一還不明顯)

  秋日雨后橫嶺:

  秋日二庫觀龍閣:

  柴化線柴村至上水峪段:

  更新:

  新修后的天龍山

  高考完了去西山騎,又發(fā)現(xiàn)一波好地方

  補充部分路線:

  1.廟前山

  廟前山為太原最高峰,海拔1865.5,是登高遠眺的絕佳去處。

  2.狼坡―廟前山

  狼坡的路是全西山最陡的,非??简烍w力,當然絕對值得一去。

  3.杜關線(杜兒坪至梅洞溝段)

  4.杜兒坪桃花溝

  5.偏橋溝

  6.廟兒坪

  路比較難走,一路上看不見人,去過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拍攝是因為是逆光所以拍的實在不咋地,實景比這壯觀多了

  8.玉泉山南線

  9.陽曲凌井溝自然保護區(qū)

  10.東山232縣道

  附上一張西山公路自行車賽道圖

  賽道修的很好,部分路段為彩色瀝青

  附上部分路書:

  伙路坪:

  伙路坪 - 行者路書 - 行者崛圍山——橫嶺:

  崛圍山--橫嶺 - 行者路書 - 行者汾河二庫:

  汾河二庫 - 行者路書 - 行者王封一線天:

  王封一線天 - 行者路書 - 行者

  看了這么多回答,發(fā)現(xiàn)竟然沒什么人說到西山,作為一個熱愛騎行的人,個人認為這有些不妥

  西山從北到南:

 ?、?最北端:中北大學后山,從中北大學到伙路坪

  個人認為這是西山最美的地方,只是路都是土路,十分難走。所以說想要欣賞到美景也是付出一番代價的。

  這是剛進山的風景。

  山下是汾河轉彎處

  還有散落在路邊的無人小村。

 ?、诜诤佣欤约皺M嶺公路。

  這是去往汾河二庫的路。

  這是通往橫嶺的路。可以眺望太原城。

 ?、垴R頭水―觀龍閣。觀龍閣坐落于汾河二庫東側山頂,在這里能夠俯瞰到二庫全貌,還有小路能夠下到山下。

 ?、茚葒?/p>

  還會途徑一座寺廟——多福寺。

 ?、萦袢剑ū本€)。玉泉山最為著名的是每年春天盛開的櫻花。

  上圖近年鋪上了彩色瀝青作自行車賽道

  ⑥汾河二庫的最南段以及旁邊的王封一線天。

  有種“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感覺,仿佛是桃花源。

  旁邊就是王封一線天,人少景美,景區(qū)只收5元的垃圾處理費。我只在出口處看了看,往里走還有挺長的一段,想了解的朋友請自行百度。

 ?、呃^續(xù)往南就是萬柏林生態(tài)園,風景雖然說不上有多秀美俊奇,但是個散步的好地方。

 ?、嗝缮?。原來不收費的時候是可以直接騎到大佛腳下的。

 ?、庠偻线€有天龍山,天龍山石窟就在這里。當然路上的風景也是很好的。

  附: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

  補充一點東山


發(fā)布者:愛寫作的可可